首页 理论教育 第三产业:乡村-城镇转型的强劲后续动力

第三产业:乡村-城镇转型的强劲后续动力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乡村-城镇转型的后续动力。第三产业可以促进乡村-城镇转型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能够形成乡村的聚集经济效益、外部经济效应及经济扩散效应,成为乡村-城镇转型发展的强劲的后续动力。运用拉格朗日乘数法解这三个最优化问题,并考察特定分工结构下的局部均衡状况,对于结构D,当其内部各决策者效用相等时,达到角点解的均衡。

第三产业:乡村-城镇转型的强劲后续动力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乡村-城镇转型的后续动力。随着用工业发展所形成人口和其他生产要素的集聚必然会产生对第三产业的需求,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吸纳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者就业,从而加速乡村-城镇转型的进程,在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转型的初期,第三产业主要作为农业和工业的服务和配套发展的,对工农业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盛光耀,2006),而当工业化和乡村-城镇转型的水平达到一定阶段时,第三产业就逐步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对乡村-城镇转型的推动也持续增强,进而取代第二产业,成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此外,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第三产业可以促进乡村-城镇转型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能够形成乡村的聚集经济效益、外部经济效应及经济扩散效应,成为乡村-城镇转型发展的强劲的后续动力。

类似地,我们采用上一节中的分析框架进一步深入分析。在上一节中介绍了乡村工业发展在乡村-城镇转型中的作用,但并没有内生出第三产业的作用。一般而言,第三产业主要表现在流通领域,我们可以将其看作能够影响交易效率的一个主要因素。在这个结构下交易效率收到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第三产业发展状况,我们用r表示;二是除了第三产业发展之外的其他因素,我们仍然用k表示,于是有如下结构:

(1);(效用函数

(2);(x的生产函数)

(3);(y的生产函数)

(4);(z的生产函数)

(5);(r的生产函数)

(6)Lx+Ly+Lz+Lr=1(禀赋约束)

(7)px(xs-xd)+py(ys-yd)+pz(zs-zd)+pr(rs-rd)=0(预算约束)

在此经济系统中,(1)式为效用函数,与上一节不同的是对x、y和z购入量的影响不仅考虑了一般意义上的交易效率k,也考虑了第三产业的影响r,其中r为该第三产业的自给量,而rd表示该服务业的购入量;(2)、(3)、(4)和(5)式分别为x、y、z和r的生产函数;(6)式为资源禀赋约束;(7)式为预算约束。

那么,对于该经济系统有如下几种分工结构:

结构A:自给自足型经济。在此结构下每一个农村经济主体的决策都是一样的(xyz),即每个经济主体不仅要生产x、y和z,还要消费x、y和z满足自己需要,在此结构中没有交易发生,因而第三产业r也显得没有必要。此时,各经济主体的效用最大化问题为:

利用拉格朗日乘数法解这个最优化问题,可得

结构B:部分分工经济。在此结构下农村的经济主体有两种决策,决策(xzr/y)表示经济主体自己生产x、z和r,并通过购买y满足自己需求,而决策(yzr/x)表示经济主体自己生产y、z和r,并通过购买x来满足自己需求。在此结构中正是农村工业发展的状况,但此时第三产业并未从农村工业中分离出来。此时各主体效用最大化问题为:

利用拉格朗日乘数法解这个最优化问题,考察特定分工结构下的局部均衡状况,对于结构B,当其内部各决策者效用相等时,达到角点解的均衡,也即要求,通过效用均等条件我们解得该分工结构下的均衡效用水平为UB=。(www.xing528.com)

结构C:部分分工经济。在此结构下经济主体有三种决策,决策(xz/yr)表示经济主体自己生产x,并出售x给市场,以所得购买y和r;决策(yz/xr)表示经济主体自己生产y,并出售y给市场,以所得购买x和r;决策(rz/xy)表示经济主体自己生产z,并出售z给市场,以所得购买y和r。可以看出在结构C下不仅实现了工业品生产和农业品生产之间的分工,也实现了工业与第三产业的分工,但仍然没有实现工业内部的分工,因而仍然是一个部分分工经济。此时,各经济主体效用最大化问题(见第72页表)。

运用拉格朗日乘数法解这三个最优化问题,并考察特定分工结构下的局部均衡状况,对于结构C,当其内部各决策者效用相等时,达到角点解的均衡。也即要求,通过效用均等条件我们解得该分工结构下的均衡效用水平为

结构D:完全分工型经济。在此结构下经济主体有四种决策,决策(x/yzr)表示经济主体自己生产x,并出售x给市场,以所得购买y、z和r;决策(y/xzr)表示经济主体自己生产y,并出售y给市场,以所得购买x、z和r;决策(z/xyr)表示经济主体自己生产z,并出售z给市场,以所得购买x、y和r;决策(r/xyz)表示经济主体自己生产r,并出售z给市场,以所得购买x、y和z。可以看出,在结构D下既存在工农业的分工和交易,也存在工业与第三产业的分工与交易,并且最终工业产品之间也实现了分工,从而实现了专业化生产和专业集聚,因而是一个完全分工的经济。可以看出,当工农业产品生产流通的分工状况达到结构D时,即完成了本文所论述的从乡村到城镇的转型。此时,各经济主体效用最大化问题为(见第73页表)。

运用拉格朗日乘数法解这三个最优化问题,并考察特定分工结构下的局部均衡状况,对于结构D,当其内部各决策者效用相等时,达到角点解的均衡。也即要求,通过效用均等条件我们解得该分工结构下的均衡效用水平为

对以上各分工结构中的焦点均衡最优解进行一般均衡和超边际分析,假定各分工结构出现在一般均衡的最优,那么有如下条件:

若一般均衡的最优解出现在结构A:UA>UB,UA>UC,UA>UD

若一般均衡的最优解出现在结构B:UB>UA,UB>UC,UB>UD

若一般均衡的最优解出现在结构C:UC>UA,UC>UB,UC>UD

若一般均衡的最优解出现在结构D:UD>UA,UD>UB,UD>UC

分别求解以上不等式,可求得k的三个临界值及超边际比较静态分析结果。其中参数k为·,而四种结构的一般均衡存在区间为: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可得出如下命题:

命题二:第三产业的兴起是以工业化为基础的,而第三产业的兴起又可以加速工业化的过程,从而为乡村-城镇转型提供后续动力。

随着交易效率k的提高,市场结构逐渐从自给自足模式A向部分分工B、部分分工C和完全分工模式D转变。由上表可看出,当交易效率小于k1时,一般均衡存在于自给自足结构(结构A)中,当交易效率处于k1和k2之间时,一般均衡存在于部分分工结构(结构B)中,以上两种结构与上一节分析中的两种结构类似;然而当交易效率处于k2和k3之间时,服务业作为新兴部门开始从工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力量(结构C),此时出现了三次产业的分离,但仍未实现工业内部的分工和扩展;当交易效率提高到k3时,一般均衡存在于完全分工结构(结构D)中,在这一结构中实现了所有经济主体的专业化生产,从而完成了从乡村向城镇的转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