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村-城镇转型:与传统城镇化路径的本质差异和创新适应性

乡村-城镇转型:与传统城镇化路径的本质差异和创新适应性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从根本上说,“乡村-城镇转型”与传统的“城市瓦解农村”,是两种具有本质差异的城镇化路径。还需强调指出的是,“乡村-城镇转型”破解了传统城镇化路径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同时又具有与传统城镇化路径的兼容性,并加速了城镇化路径的多样化状态。还应看到,乡村-城镇转型的城镇化路径的创新,还表现在它对中国国情的适应性上。

乡村-城镇转型:与传统城镇化路径的本质差异和创新适应性

值得进一步讨论的是,乡村-城镇转型实则是一种以“农民自主型城镇化”[16]变革路径为主要支撑的路径,是形成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突出标志。因为从根本上说,“乡村-城镇转型”与传统的“城市瓦解农村”,是两种具有本质差异的城镇化路径。

首先,城镇化推进主体不同。在“城市瓦解农村”路径中,农民和农村始终处在城镇化的被动地位和不断的边缘化之中,城镇化的推进主体是城市、是政府。农民要么盲目流入城市,自发地寻找就业机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要么被批准迁入城镇落户(在计划经济体制时)。而在“乡村-城镇转型”路径中,农民是城镇化中的创业者,他们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创办了工业企业,发展非农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而通过生产力水平提高,创造一定积累,改造生存环境,逐步地成为新农村建设和新城镇建设的投资者,从而推动原来的农村转变为新的“城”和“镇”。可见,农民是“乡村-城镇转型”过程中的创业主体、投资主体、建设主体,农村是变革动力的主要源泉。

其次,城镇化变革过程不同。在“城市瓦解农村”路径下,城镇化的过程同时伴随农民背井离乡、农村极度地衰败下去,农村的各种有效资源要流入城市之中,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然后再由政府出资保护农业发展、补贴农民,使农民收入得到提高。而在“乡村-城镇转型”路径中,城镇化进程与农村资源的充分利用、农业现代化与非农产业发展、农村产业非农化与农民就业多样化、农村多元投资与农村经济结构变革、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与城镇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农民就地创业、就地转业,城乡互补、城乡一体,乡村转变城镇、城镇化水平提高同步进行,形成“农村变城市、城市更繁荣”的新局面。

再次,城镇化机制作用不同。在“城市瓦解农村”路径下,农民要么被禁止流入城市(计划经济),要么盲目流入城市(市场经济);在前种情况下,城乡分割、城乡对立日趋严重并被固化,在后种情况中则加大对城市就业的压力,造就一大批城市极贫人口,造成社会的不安定。而在“乡村-城镇转型”路径中,农民以农村生产为基本保障,有的在家创业为主,有的外出打工谋生;进城打工可进可退,有离土离乡、也有离土不离乡;在农村创业成功的,便坚持在农村发展;进城找到满意工作者,即在城市落户居住。总之,农民在城乡两个领域中创业,工业化在城乡两条战线上展开,农村变革与城市发展依存转换,使传统的城乡矛盾在国家有控制、有步骤推动下化解,成为一个较为平稳和渐进式的转化过程。(www.xing528.com)

最后,城镇化最终格局不同。在“城市瓦解农村”路径下,城市越建越大,越大与农村对立越发严重,经济社会上与农村差距越大,政府保护和扶持农业、农民的压力越大。而在“乡村-城镇转型”路径中,城乡、工农融合,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致富,在城镇化的同时实现自我身份的转变;农村在原有城市辐射下发展,大量新涌现出来的中小城市小城镇,成为原有大城市的有效支撑和群体拱卫;一方面优化了城市结构,使大中小城市(镇)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拉紧城乡关系,强化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构筑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还需强调指出的是,“乡村-城镇转型”破解了传统城镇化路径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同时又具有与传统城镇化路径的兼容性,并加速了城镇化路径的多样化状态。“乡村-城镇转型”主要走的是农村自我变革、农民自我创业的路径,但并不形成对城市辐射作用的排斥,相反在借助原先城市功能的作用下得以更好更快的发展。既是由乡到城的转变,又是以城带乡的发展,常常还可以形成对传统城镇化模式的补充或矫正。于是表现在全社会意义上,其与传统城镇化模式相融合,形成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整体创新。概括地说,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特”就特在开创了“乡村-城镇转型”的新型变革路径,形成了以城带乡与以乡哺城、城市吸纳农民转移就业与农村直接转变为城镇相统一,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发展的有机结合,走出了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以建设中小城市和农村小城镇为主的发展格局。

还应看到,乡村-城镇转型的城镇化路径的创新,还表现在它对中国国情的适应性上。一是与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的适应。作为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要靠走发展大城市的道路去实现城镇化,在总体上是被否定的。而创新后的城镇化路径,在主导方向上走的是发展中小城市为主的路子。二是与发展中的穷国相适应。城镇化仅靠国家的投入是不可能的。从实践的结果看,虽然这种以农民创业和农村向城镇转变的路径也不尽如人意,但其有利于农村资源充分利用,有利于农民身份转变、就业转移、生活平稳过渡,有利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社会整体安定的优势却非常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城镇化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而这一时期城镇人口的增长,大体相当于新发展起来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数量。这就是说,这一时期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主要缘于农民自我创业,形成由“村”到“镇”和由“镇”到“城”的转化。[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