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乡村-城镇转型研究成果:京津唐地区促进对策及沿海地区深入探究。

国内乡村-城镇转型研究成果:京津唐地区促进对策及沿海地区深入探究。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分析,认为促进京津唐地区农村-城市转型的因素一部分来自于农村内部的改革和发展,一部分来自于中心城市的经济技术辐射。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推进京津唐地区农村-城市转型的主要对策。季任钧等在其专著《中国沿海地区乡村-城镇转型与协调发展研究》中,深入研究京津冀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乡村-城镇转型的背景、动力、演进路径以及存在的问题。

国内乡村-城镇转型研究成果:京津唐地区促进对策及沿海地区深入探究。

(1)关于乡村-城镇转型人口的研究

费孝通、徐更生(1987)、刘铮(1989)、顾益康(1989)、何耀华(1999)、朱选功(2000)等学者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发展小城镇的文章,并形成了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小城镇论。他们提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把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看成普遍规律,从而得出大城市规模不应控制的结论是错误的。”[38]就中国当时的城市承载力来看,是没有能力接纳数以亿计亟待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而以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来看,也很难再建大量新城市,因此,认为在乡村集镇的基础上发展小城镇,应该是中国推进城市化的一条“捷径”。

(2)关于乡村-城镇转型的内涵的研究

张小林教授在“乡村概念辨析”一文中,从职业结构、功能属性、生态、社会文化等角度对乡村社区的内涵进行了较系统的辨析。[39]陈百明教授认为,乡村社区是指一定乡村地域上具有相对稳定和完整的结构、功能、动态演化特征以及一定认同感的社会空间,是乡村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和空间缩影。[40]许学强教授认为,乡村-城镇转型,指的是由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动态演化过程,它包括人口、地域、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结构的转型过程,其终结是由乡村社会转向城市社会。[41]朱宇教授认为,乡村-城镇转型是指乡村聚落及其人口在乡村就地或就近向城镇或准城镇性质转变的现象。并进一步指出,包括闽东南在内的我国东南沿海是这一现象十分发达的地区。[42]

(3)关于乡村-城镇转型动力机制的研究

苗长虹(1998);江占民等(2000);王云才等(2001);周大鸣等(2001);居德里(2004)等学者对乡村社区变迁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乡村社区变迁的动力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农业技术革命;二是土地占有与经营结构的不同;三是交通运输通信条件的改变;四是城乡文化扩散;五是乡村工业的发展;六是制度变迁。宋金平归纳了中国农村社区演化的几种形式,并认为其演化的动力机制是社区内部的凝聚力、外部的吸引力、社区发展的拉力与阻力以及非农化的推动作用。朱宇(2006)认为,乡村的高人口密度和不断改善的交通条件是造成当今城乡界限淡化的重要原因,并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乡村聚落转型中起了重要作用。季任钧、安树伟等(2008)将乡村-城镇转型的动力机制概括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力;城市发展的吸引力、拉动力和扩散力以及区域外部的合力。[43]陈万灵在其著作《农村社区变迁——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实证考察》一书中对乡村社区变迁进行了微观剖析,认为中国农村社区变迁的主体是农户、社区组织及政府;社区变迁的内在动力是制度变迁;社区变迁的主题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社区变迁的两大趋势是社区化和市场化。[44]

(4)关于乡村-城镇转型模式的研究

吴祖宜、吴未在《中国乡村-城市转型基本模式的探讨》中提出,乡村经济滞后现象不仅是区域发展不均衡的主要特征,而且是阻碍区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扭转乡村经济滞后的基本途径,在于加快乡村城市化进程。并认为以区域经济的同质性和经济、环境的统一性为依据,可以将乡村-城市转型划分四类基本模式;以区域经济的异质性和环境、经济的差异性为依据,可以将乡村-城市转型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城市型、城郊型和城式型。(www.xing528.com)

(5)关于乡村-城镇转型个案的研究

刘君德、彭再德和徐前勇(1997)在《上海郊区乡村-城镇转型与协调发展》一文中,根据农村城市化过程中乡村-城镇转型的一般理论,对上海大都市郊区乡村-城镇转型特征、动力机制以及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归纳和论证,并就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协调发展的对策。

蒋冰华(2001)在《河南省乡村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一文中指出乡村城镇化是资源、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主体在空间组织规律作用下形成空间组织实体的过程。经济活动主体在其目标利益的驱动下,经济要素和资源进行空间组合,这种组合行为受其激励机制及空间集聚机制的制约。

桑东升(2003)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乡村-城镇转型研究》一文中,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爆发式的乡村-城镇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剖析该地区村镇发展的特殊性及其对城市规划和村镇建设的影响,并对未来村镇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路径进行了探讨。

闫二旺(2005)在《京津唐地区农村-城市转型研究》一文中,以农村发展为视角,城乡一体化为背景,详细分析了京津唐地区农村-城市转型的特征、动力机制和类型。通过分析,认为促进京津唐地区农村-城市转型的因素一部分来自于农村内部的改革和发展,一部分来自于中心城市的经济技术辐射。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推进京津唐地区农村-城市转型的主要对策。

季任钧等(2008)在其专著《中国沿海地区乡村-城镇转型与协调发展研究》中,深入研究京津冀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乡村-城镇转型的背景、动力、演进路径以及存在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