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区别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国家对公民社会的全方位管理,国家掌控社会经济生活的全过程,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全由国家包办,企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全由政府按计划调节和安排,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则是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但为了克服市场调节的无序性及盲目性,就必须强化政府的宏观治理职能。为了保障经济社会生活持续健康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化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就是政府职能逐渐转变的过程,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治理是一种全方位的、单向性的控制管理职能,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职能则是一种在保障市场主体自主性选择、优化资源配置下的强化服务与调控的治理职能。市场化逐步深化的过程,就是政府治理手段与能力不断强化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历史的实践证明,市场是优化资源配置最有效的手段。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就是不断厘清政府和市场职能的过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问题是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核心问题,即在坚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是以政府的治理手段和能力的不断完善为前提的,同样,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也会进一步要求强化国家的治理能力。因此,中国国家治理理论的兴起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密不可分,就某种层面而言,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历史实践的理论支撑。
第二,中国公民社会兴起。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化,我国公民社会的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化的经济体制,在强化社会公民参与经济生活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也推进了公民利益诉求的多元化以及公民权利意识的强化。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化,公民参与经济社会生活以及实现利益诉求的手段、方式也逐渐多元化,各种行业、社区、团体组织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利益诉求与实现利益诉求手段的多元化,必然要求政府的职能和治理方式有所变化。首先,在治理核心上,计划经济体制强调以国家为本的政府治理,而市场经济体制则强调以民为本的政府治理,治理核心的变化,推进了治理理论的兴起。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社会的发展依赖于国家计划政策的设计,政策性、指令性的计划是国家治理的核心内容;而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社会的发展则依赖于公民社会的兴起,强调公民参与经济生活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国家治理的核心是规范公民参与经济生活的方式。其次,在治理的手段和方式上,计划经济体制下,治理的方式和手段往往是单向性的、自上而下的行政计划和指令,国家利益居于核心地位,而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治理的手段主要是规范市场秩序,制定规章制度,公民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国家治理能够在保障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为公民自我利益的实现提供自主性抉择,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利益诉求。最后,在治理理念下,公民社会的兴起也改变了国家治理的理念以及公民参与国家治理的形式。区别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利益诉求的多样化,国家治理则更强调民主性和透明性。在民主性层面,一方面在参与国家治理的方式上,要求政府的治理要反映公民的自我利益;另一方面在利益诉求的实现层面,也逐渐以行业、团体组织的形式表现出来。在透明性层面,由于公民社会的兴起,公民的独立性必然进一步强化公民的自我利益意识,遂要求政府治理公开化,提高透明度,避免权利滥用和权力寻租现象的发生。理论的兴起源于实践的现实需求,实践的现实需求又必然推进理论的兴起,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就是公民社会结构不断深化的过程,公民社会结构的变化则必然要求国家治理理论上的深刻变革,所有这些都要求政府治理模式进行转型。(www.xing528.com)
第三,中国社会转型的要求。20 世纪90 年代,“社会转型”这一概念传入我国学术界,并一度成为社会主流话语。“社会转型”这一概念究竟是什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尽管学术界并未能给出一个确切的概念,但是对其基本含义已达成了几点共识,即指从传统到现代、从农业到工业、从乡村到城镇、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型。[71]由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可知,新事物在产生之初总是不完善的、弱小的,总是存在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因而,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诸多问题和缺陷。综而观之,这些缺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渐进性转型所造成的缺陷。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并没有采取激进、疾风暴雨般的改革手段来摧毁社会主义结构,进而达到建立市场经济的目标,而是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通过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手段,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进一步推进和巩固了政治体制改革,以实现更高程度的人民当家作主。但是,这种渐进性改革并非完美无缺,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和缺陷。主要表现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除了体制之间的分殊与差距之外,还有人为的因素和影响,这不仅造成了制度转换的成本过高,而且还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如收入两极分化、教育不平衡、就业难、道德观念滑坡等,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第二,由于社会转型中对“稳定”的过于重视,使得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较慢,与经济体制改革不相适应,在“经济生活”中公务人员参加的现象屡屡发生,“人治”的现象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也屡见不鲜。第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民个人因其逐利性,渴求占有资源,然而,市场经济不变的法则是对利益的追求,但也非常重视契约精神和权利意识。它要求公民个人用契约和权利意识来指导个人的行为,唯有如此,这样获得的财产才是合理合法的,平等、自愿、等价、公平等也才能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得以实现。由此,我们发现,平等、自愿、协商也是国家治理理论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