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树立正确的农业安全观
正确的农业安全观念在农业安全治理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工作,着重培养公众的环境伦理意识,通过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将农业安全观念根植于社会公众的内心。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当置身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积极培养农业安全观念,正如崔卫杰认为的那样,树立正确的农业安全观就是要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要洞察和明确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的要求,将农业安全与改革开放有机统一起来,不能把农业安全问题与改革开放相对立,不能因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影响农业安全的问题就故步自封,全盘否定。新阶段要有新的农业安全观,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农民的权益问题,党和政府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作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时期应以人为本,积极解决农民问题。程同顺、赫永超强调,在思想认识上我们应从战略高度重视农业,不仅仅是从农业产业的角度来重视,而且应当把农业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来重视。[38]
2.加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一,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有学者认为,农业安全依托于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科学技术在农业安全当中的重要意义,从而认为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安全体制过程中,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安全、储备农业科学技术是解决农业安全的必备要素。也有学者认为,下大力度切实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是确保我国农业安全最根本的措施,所以,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粮食生产领域的投入,加强和完善粮食补贴制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粮食生产的能力和水平,尤其是主要粮食产地的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业生产的基础性地位不动摇。樊胜根和乔安娜·泽斯卡指出,我国可以利用相对于土地来说较为庞大的农村劳动力,以及因此获得的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方面的比较优势,出口更多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水果、蔬菜、水产品等,同时进口更多的土地和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如谷物和植物油等。[39]彭腾在其研究中亦表明,为实现我国的粮食安全,必须增加粮食产量。[40]
第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学者着重强调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意义,认为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农业产业的商品化、专业化,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打造农村经济新引擎,切实提高农产品的内涵价值和附加价值。金赛美、曹秋菊也认为,应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将提升农产品品质等级及农产品深加工水平作为重点,调整、优化农产品的生产环节,充分利用各种有效因素,形成农业的产业化经营。马利军认为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应当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以及产业政策调整带来的全部利好,在保证粮食总量安全、粮食自给率达标的基础上,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着力打造精品农业,重点优化农产品的区域布局,不断提高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农业的经济效益。
第三,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观点认为,我们必须加强对水土资源的保护,尤其是对耕地资源的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农业生态资源保护的投入,有效改善农业生态资源。赵其国指出,城镇污水是造成农业环境问题的重要污染源,应加快城镇污水处理,从源头上降低农业环境污染的危险性。[41]马建平、孟燕红指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与我国农产品品质的提高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且该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以建立健全统一权威的农业标准体系为基础,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为保障,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也有观点强调我国应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稳步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着力加强出口示范基地的建设,建立健全出口农产品质量的追溯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水平,从而有效应对贸易壁垒。邱国玉等人亦在研究中表明,一些生态方法,如“退耕还林还草”、牧场计划等,以及其他一些调整经济发展的战略都可以有效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并能够切实增强中国的粮食安全。[42]
3.加强宏观调控与对我国农业安全的保护和支持力度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农业在经济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十分显著,同时,其他产业的政策也会反过来影响农业的安全。因此,农业的产业政策必须考虑与其他非农产业政策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各个行业的平等格局。
第一,加强农业安全的法制建设。有观点强调,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因此,农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就应借助相关法律和法规。一方面用国际法律和法规对跨国集团的经济行为进行约束,另一方面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早日制定自己的法律法规,以维护正常的农业市场秩序。有观点表明,对于农业产业安全问题,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问题,我国应借鉴美国、欧盟成员国等相关发达国家在这些领域的法制经验,从国家立法的角度,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法律保障。(www.xing528.com)
第二,利用WTO 规则对农业产业进行合法补贴。刘乐山认为,我国应利用WTO 的“绿箱”和“黄箱”政策,改变支持和保护农产品的方式。[43]朱晓峰强调应充分运用不受WTO规则限制的“绿箱”政策,加强对我国相对落后的农业产业和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支持,重点增加对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以及对农民的素质教育和技术培训的投入。[44]马建平、孟燕红亦表明,我国应充分运用WTO 规则中的许可补贴,提高农业综合支持水平,扶持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加大“绿箱”支出、用足“黄箱”政策、启用“蓝箱”政策。[45]
第三,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袁娟文和安科·尼尔霍夫在文中指出,1990 年以后我国经历了两个粮食产量下降期。第一个时期是在20 世纪90 年代初,谁来养活中国人口的问题曾引起了全球的关注;第二个时期是在21 世纪初,粮食产量下降引起了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对低收入群体产生了相对消极的影响。作为对这些问题的反思,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业体制改革被认为是今后应优先考虑的重要因素。虽然当前学界对于农业战略定位、制度安排和激励政策等尚未达成明确的共识,但是学者们都意识到,为了满足农民对农业推广的需求,自上而下的农业体制改革是十分必要的。[46]曹秋菊认为,政府要运用管理哲学的思想,花大力气建立现代化农业管理体制,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科学的、系统的、高效的农业管理机构和一支精干、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的管理队伍。[47]叶平提出,要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采取发展农户之间自愿联合的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的方式,做到分户生产、合作服务,联合起来与市场接轨,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经营体制。[48]崔卫杰建议加强农业产业安全审查和监管工作,一是建立基于农业产业安全的信息统计与预警制度;二是加强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监测、审判和预警工作,做好预防工作;三是加强重点领域的管制和审查工作。[49]
4.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一,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徐洁香、邢孝兵认为,从长期来看,农业科研和农村教育的发展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最有力保障,因此,应加大农业科研和农村教育投入。[50]周玉梅建议加强对高新技术如转基因技术、信息技术对农业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形成有利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农业科技上的差距,实现我国农业技术的跨越发展。[51]倪洪兴强调要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增加投入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52]叶平在其研究中也表明了类似的观点,认为无论是土地生产率的提高,还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是以科技进步为原动力的,要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就要以科技发展作为支撑。[53]同时,A.J.雷纳和D.科尔曼在研究中着重强调了农业科研的可持续性,认为农业科研依托于较为广泛的社会政治背景,应将较多的注意力置于农业所面临的制度、规则和政策环境等问题上,因此,从纯粹技术角度来看,农业技术和管理措施对农业的影响可能是有效的和持久的,但是两者也必须与社会体系相协调,并应用到长期的农业实践中去,因此,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必然要求科研投资观念和实践的双重转变。[54]
第二,控制农业的对外依存度。薛盟认为,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出口的绝大多数农产品主要是依靠价格竞争力的优势,但是过低的价格可能会触及WTO 特殊的保障机制,因此,我国要大力加强农产品的非价格竞争能力。[55]程同顺、赫永超强调了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的监管和对外资准入进行控制的重要性,指出今后我国应该强化对农产品进出口的管理,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监管,建立健全统筹管理农业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56]樊胜根和乔安娜·泽斯卡指出,在高粮价时代,政府必须抵制那些扭曲和不稳定的贸易政策的诱惑,因为这些政策会导致对粮食出口国的更为严格的市场控制,同时也会引发粮食进口国的恐慌购买,从而进一步加剧粮食价格上涨和粮食安全问题。[57]崔卫杰针对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的国内国外价差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除了正常的贸易救济措施以外,我国应加快研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变被动为主动,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58]
第三,实施品牌战略,发展优势农业。朱宗军认为,一国农业的竞争力往往最终通过大型农业企业体现出来,我国应切实改变当前农业的投融资体制,解决农业融资难问题,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通过市场竞争和多种形式的融资组建若干个具有竞争力和带动能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乃至跨国经营的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从而解决农业企业规模过小、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竞争力不强的难题。[59]叶平在其研究中表明,农产品的竞争已经不单单是质量竞争,品牌竞争也加入了农产品竞争的行列,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国内农产品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因此,我国农业产业应当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加强农产品营销工作。[60]金赛美、曹秋菊着重强调了发挥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认为比较优势是发展我国农业的基本立足点,但竞争优势才是农业获得利润的真正源泉,因此,要提高我国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就必须立足比较优势,充分发展优势农业,争创竞争优势。[61]
上述研究成果对于我们增强对农业安全的重要性、对我国农业安全现状的认识以及提高我国农业安全系数具有积极意义,对今后的相关研究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但是,总体上看,学界对我国农业安全的研究仍相对较为薄弱,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有待提高,并且多是从农业的产业功能和定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技术创新等角度展开研究,且以定性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为辅,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展开的农业安全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同时,学界对农业安全概念还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界定,研究者在对农业安全内容的划分上也存在不同意见,因此,针对当前我国农业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方面得出的对策和结论也不尽相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