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情意绵长的中外文明交融故事

情意绵长的中外文明交融故事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提出新文明观以来,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就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新焦点和新方向,并成为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在多次公开演说中,习近平也多次讲述中外之间情意绵长的文明交融故事。

情意绵长的中外文明交融故事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自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提出新文明观以来,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就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新焦点和新方向,并成为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在多次公开演说中,习近平也多次讲述中外之间情意绵长的文明交融故事。

1.讲述世界文明多样性的故事

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世界是在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中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而要推进世界各种文明交流互鉴,前提在于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为此,习近平多次在外交活动中强调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他指出:“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50]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讲道:“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他还强调:“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51]2015年3月,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习近平再次指出:“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52]在突出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同时,习近平在演说中也在寻找文化的相似点、文明的共通点的基础上,突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2016年,习近平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演讲时指出,“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各成体系、各具特色,但都包含有人类发展进步所积淀的共同理念和共同追求,都重视中道平和、忠恕宽容、自我约束等价值观念。”[53]

2.讲述中外文化交流的故事(www.xing528.com)

文化交流是文明交融的重要途径。习近平多次讲述中外文化交流的故事。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他说:“1987年,在中国陕西的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20件美轮美奂的琉璃器,这是唐代传入中国的东罗马和伊斯兰的琉璃器。我在欣赏这些域外文物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对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满足于领略它们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更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54]习近平通过讲述他在法门寺欣赏琉璃器的故事,正是要阐释“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这个道理。2015年5月8日,在白俄罗斯《苏维埃白俄罗斯报》发表题为《让中白友好合作的乐章激越昂扬》的署名文章中讲道:“白俄罗斯现在已经开办了3所孔子学院,双方互办的文化日活动成为两国文化盛事。去年,白俄罗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灾区200名青少年赴中国疗养,同中国小朋友增进了相互了解,结下了深厚友谊。”2015年9月22日,他在西雅图会见美国华盛顿州州长英斯利、西雅图市市长埃德·默里等人士时讲述了中美文化交流的故事,他说:中美建交刚刚3个多月,中国“柳林海”号货轮就抵达西雅图港,结束了中美两国几十年不通航的历史。今天,华盛顿州对华出口已连续3年位列全美各州之首。2008年中国汶川特大地震后,华盛顿州皮尔斯郡的小学生给汶川灾区小朋友写了800多封慰问信和祝福卡,鼓励他们坚强面对生活,令人感动和难忘。[55]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中,他说:“今年7月,几名新加坡‘90后’大学生参加了2015‘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他们来到中国西北,用镜头记录现代中国,通过秦腔兰州牛肉面、羊皮筏子等元素了解和传递中华文化。”[56]2015年12月1日,他在南非《星报》发表题为《让友谊、合作的彩虹更加绚丽夺目》的署名文章也讲道:“中国企业在南非投资建设的家电产业园、汽车、机车组装厂、水泥厂等项目为当地创造了上万个就业机会,海信电视冰箱作为主要家电品牌走入南非千家万户,南非企业在华合资生产的雪花啤酒也成为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饮品。”[57]

3.讲述中外文化共鸣的故事

习近平非常善于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中外文化共鸣的故事。2013年3月23日,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讲道:“中国老一辈革命家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我们这一代人也读了很多俄罗斯文学的经典作品。我年轻时就读过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等文学巨匠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俄罗斯文学的魅力。中俄两国文化交流有着深厚基础。”[58]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在华盛顿州当地和美国友好团队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中说:“中国人民一向钦佩美国人民的进取精神和创造精神。我青年时代就读过《联邦党人文集》、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等著作,也喜欢了解华盛顿、林肯罗斯福美国政治家的生平和思想,我还读过梭罗、惠特曼、马克·吐温、杰克·伦敦等人的作品。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对狂风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鲨鱼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第一次去古巴,专程去了海明威当年写《老人与海》的栈桥边。第二次去古巴,我去了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点了海明威爱喝的朗姆酒配薄荷叶加冰块。我想体验一下当年海明威写下那些故事时的精神世界和实地氛围。我认为,对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我们需要去深入了解。”[59]2015年10月21日,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中就讲道:“‘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哈姆雷特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中国陕北的一个小村子当农民,在那里度过了7年青春时光。那个年代,我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的作品,读了《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剧本。莎士比亚笔下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诉的情感,都深深吸引着我。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我相信,每个读过莎士比亚作品的人,不仅能够感受到他卓越的才华,而且能够得到深刻的人生启迪。”[60]通过这些故事,习近平生动地阐明了他的一个判断:我们的世界,“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是主基调”。他用讲故事的方式,引起文化共鸣,表明不同文明可以交流互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