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讲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故事,展示中国的自信和文化传统

四、讲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故事,展示中国的自信和文化传统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故事提供了精神内核。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讲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故事。习近平通过向世界讲述中华文化故事,充分展示出对中华文化的坚定自信。习近平也多次在外交活动中阐述“以义为利”,强调中国在国际关系中提倡践行正确的义利观,而这一义利观有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

四、讲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故事,展示中国的自信和文化传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故事提供了精神内核。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讲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故事。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41]2014年6月6日,他在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时指出:“希望大家继续弘扬中华文化,不仅自己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且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环境。”[42]

1.充分展示对中华文化的坚定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文化自信是一种国家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关乎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文明的复兴,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通过向世界讲述中华文化故事,充分展示出对中华文化的坚定自信。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43]他还强调:“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44]2014年3月27日,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45]这些讲述,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对中华文化的坚定自信。

2.阐述中华文化中的价值理念和治国哲学(www.xing528.com)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每次出访,都很好地借助自己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融通中外,兼论中西,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展示中华文化与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的成果,让各国人民更好触摸中华文化脉搏,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发展理念。2014年,他在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讲道,“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46]这样的演说,既展示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也表达了中国人思考做事的逻辑原理。2015年,习近平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时指出,“英国是最先开始探索代议制的国家。在中国,民本和法制思想自古有之,几千年前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现在,中国人民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吸收中华法制的优良传统,也借鉴世界各国法治的有益做法。”[47]这样的演说,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治国哲学的同时,帮助国际社会理解了当代中国价值体系和道路选择。

3.阐述中华文化中的和平发展基因

当前国际上一些人渲染“中国威胁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了解。所以习近平多次在外交场合,将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些利于世界和平发展的理念讲述给世界,比如“和而不同”和“以义为利”。关于“和而不同”,习近平在外交活动中多次阐述中华文化中所蕴含的和而不同、互利共赢的思想。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在德国科尔基金会的演讲中说:“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48]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等众多场合,习近平都向世界讲述着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基因,融入中国人民的血脉。习近平也多次在外交活动中阐述“以义为利”,强调中国在国际关系中提倡践行正确的义利观,而这一义利观有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2014年7月4日,习近平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讲述了中国这一古老的传承:“中华民族历来主张‘君子义以为质’,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49]生动反映了对义利关系的正确认识。2015年12月4日,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再次强调中国人讲究“义利相兼,以义为先”,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