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国与西域创建双方贸易往来的道路——丝绸之路,不仅发展了陆上丝绸之路,还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正是基于古代中国开设丝绸之路的基础上提出的。2016年4月29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央政治局此次学习安排这个题目,主要是想通过了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总结历史经验,为新形势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借鉴。[25]古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中国与西域各国联系的重要纽带,在中西的经济、文化、宗教等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鼎盛时期的丝绸之路更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谓是中国与西域的“黄金纽带”。
大多数人一谈到丝绸之路可能首先都会想到:张骞,陆上丝绸之路的“代言人”,出使西域并开辟了丝绸之路。其实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在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与影响,便广为人知。在《中国:亲身旅行之成果和据此所作的研究》的五卷本巨著中,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早提出了“丝绸之路”的德文词汇Die Seidenstrasse。在书中,他认为自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之间,连接中国和河中地区(即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区域)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存在着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交通路线,这一路线就是丝绸之路。[26]被李希霍芬称作丝绸之路的这条交通路线,即指张骞出使西域所行的路线。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事实上,丝绸之路在不同朝代都会有相应变更或是发展,我们不应将对丝绸之路的认识仅局限于某一条路线,而应当是指随历史演变所形成的由若干通道构成的丝绸之路交通网。
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是一种对商品经济发展、外来文化交流的渴望之体现。丝绸之路的出现,既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又不乏出于对外来新颖事物的好奇心。古代中国作为仅有的制造和生产丝绸的大国,丝绸在西域备受青睐;而西域的葡萄、胡椒等也传入了东亚地区。物质上的需求极大地带动供需双方之间日益增长的贸易需求,是丝绸之路开辟的主要驱动力。
西域地理形势多样险峻,高山、盆地、高原、沙漠等集聚,道路险峻、环境恶劣、资源缺乏便成为阻碍中西方陆上来往交流的屏障。沙漠外缘地带的绿洲则成为丝绸之路能够在干旱的地区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沙漠绿洲具有较为发达的灌溉农业、相对密集的人口和一定规模的城镇,能够为往来行人及牲畜提供充足的食物、饮水与方便的住宿,旅行者还能从此获取必要的信息、知识甚至技能。[27]绿洲成为连接丝绸之路的结点,也是陆上丝绸之路得以向西不断延伸发展的自然基础。(www.xing528.com)
从公元9世纪末到11世纪,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向东南沿海转移以及阿拉伯帝国的兴起,东西海上往来逐渐频繁起来。同时中西北地区各民族政权的分裂、对立,使丝路上的安全难以保障,从而降低了这条陆上通道的重要性。随着后起的海上贸易逐渐发展,加之阿拉伯人考虑到贸易的利益,陆上已经不通,代价太大,而且阿拉伯人的航海技术曾经是世界一流。所以,他们就航海到了广州、泉州、宁波、扬州这些地方,进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织品、陶瓷、铁制品、茶叶运往西域,又将象牙、鹦鹉、胡椒等极具西域特色的物品传入中国。而中国的铸铁技术使西域大批国家完成了由新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的过渡,促进这些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凿井灌溉技术也是随着丝路的发展和西汉大量外移的居民由中国传入中亚和印度,这种技术随之成为沙漠地区的主要灌溉技术方法。“西域各地接受中原影响,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同时,不仅园艺业广泛兴盛,蚕桑事业亦在塔里木、吐鲁番盆地悄悄兴起。植桑养蚕,缫丝织造在汉晋之际由中原传入西域,于阗、扜弥诸地时间可能更早,于阗公主秘带蚕种的故事,历来在各地流传。由于和田地区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合蚕桑事业的发展,所以至今这里仍是新疆的蚕桑基地。”[28]丝绸之路最早开始进行的是商品交易,后来还成为各国宗教传播和发展的跨地区的桥梁。佛教、摩尼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景教等等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从西方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之后,又经过海上丝绸之路往东传播。
对古丝绸之路的启示意义,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时指出: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哈萨克斯坦是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曾经为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合作作出过重要贡献。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他还强调:“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29]2014年11月4日,他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指出,“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了广泛认同。[30]2016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他再次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唤起了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31]在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