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对外开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产生的根本理论基础。它主要体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世界开放理论和列宁的对外开放思想中。
1.马克思、恩格斯的对外开放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开放理论包含多层含义。实际上,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专门就对外开放问题进行论述,也从未对“开放理论”这一概念作过明确的界定。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阐述中,不断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由浅入深地论述了“开放”问题。例如,“世界市场”“世界历史”“交往”“跨越卡夫丁峡谷”等词汇散见在他们众多著作之中。这些相关的论述蕴含了丰富的社会主义开放思想,从而为社会主义开放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首先,关于世界市场联系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在英国,机器发明之后分工才有了巨大进步”[54],“由于有了机器,现在纺纱工人可以住在英国,而织布工人却住在东印度。在机器发明以前,一个国家的工业主要是用本地原料来加工”[55],而“由于机器和蒸汽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脱离了本国基地的大工业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56]。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开了资本的现代生活史。”[57]并且“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来说,非常重要的是产品发展成为商品,而这同市场的扩大,同世界市场的建立,因而同对外贸易,有极为重要的联系”[58]。这一系列概念的提出及运用,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已对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使经济越出国界,走向世界,形成全球经济体系的历史趋势有充分的研究和思考。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在阐述“经济全球化”这个概念时就讲道:“‘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虽然是冷战结束以后才流行起来的,但这样的发展趋势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早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就详细论述了世界贸易、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等问题。《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洞见和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逻辑、过程,奠定了我们今天认识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59]
其次,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早在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就发现:“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60]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又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61]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也由于这种“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62]。
最后,关于全球一体化思想。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全球化的条件即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普遍发展以及人们的世界交往和普遍交往,只有这样才能“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63]。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64],“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而各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也就是与世界历史直接相联系的各个人的存在”[65]。也就是说,开放的世界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而社会主义只有开放才能存在。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最开放的一种世界体系,它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66],因为它是以世界历史进程中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否则,“(1)共产主义就只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2)交往的力量本身就不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它们会依然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3)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67]。(www.xing528.com)
2.列宁的对外开放思想
列宁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领导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列宁在领导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伟大的实践中,形成了他的对外开放思想。列宁的对外开放思想经历了一个转变,即寄希望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总爆发到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战略转变,也就是从战争到和平的转变。在这个战略转变的过程中,列宁逐步系统地提出了对外开放的租让制原则和同资本主义国家开展经济交流的外贸思想,为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理论武器,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来源。
首先,关于社会主义国家为何要进行对外开放的思想。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依据俄国经济文化不发达的现实,强调“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68]。据此,他提出了“贸易关系和对外联系=我国大工业的振兴”的公式。[69]还进而提出了对外开放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并提出这样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70]1920年2月,列宁同美国《世界报》记者林肯·埃尔谈话时就深刻地阐明了这一点,他说:“经济问题,如果不是从国际的角度,而是从个别国家或一些国家的角度来考察,那是不可能解决的。”[71]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建设也只有在与世界经济的广泛联系中才能实现。“只要我们苏维埃共和国还是紧挨着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一个孤立地区,那种认为我国经济完全可以独立和各种各样的危险已经消失的想法,就是十分可笑的幻想和空想。”[72]这说明列宁在此时已深刻认识到了社会主义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与世界的交往,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在和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经济关系与合作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前行,仅依靠优越的制度来发展社会主义国家是远远不够的。
其次,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进行对外开放的思想。在具体的对外开放形式和途径方面,列宁提出了一系列举措。第一,列宁主张实行租让制。1920年11月16日,列宁亲自拟定了《人民委员会关于租让问题的决定草案》,并于同月23日正式公布。列宁认为租让制阐明了世界经济利益的思想,也就是俄国经济利益与世界的经济利益紧密相连的思想。列宁指出:“恢复俄国生产力以及整个世界经济的过程,可以通过如下途径而大大加速,这就是吸引外国的国家机构和地方机构、其他国家的私人企业、股份公司、合作社和工人组织来参加开发和加工俄国的天然财富。”[73]第二,列宁主张发展对外贸易。他认为,开展对外贸易可以打破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创造一个和平的生存环境。他指出:“有一个极大的因素,使我们能够在这种复杂而又十分特殊的情况下存在下去,这一因素就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同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贸易关系。”[74]第三,列宁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列宁指出,我们有社会主义的知识,但缺乏管理知识,而“管理的本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不会凭空就有的,不会因为这个阶级是先进阶级,于是一下子就有了管理的本领”[75]。因此,他特别告诫共产党员要向资产阶级学习管理本领,要从外国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并发出了“向德国人学习”“向托拉斯的组织者学习”的号召。为了向外国人学习管理经验,当时俄国从国外聘请了大批专家,据统计,1930年在俄国工作的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达2万多人。
最后,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应坚持何种原则的思想。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开放中,应该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独立自主原则。列宁说:“我们拒绝一切关于掠夺和暴力的条款,但是我们乐于接受一切关于睦邻关系的条款和经济协定,这些我们是不能拒绝的。”[76]二是斗争性原则。列宁强调:“租让并不是和平,它也是战争,不过是用另外一种、对我们比较有利的形式进行的战争。从前战争是靠坦克、加农炮等等进行的,而这些东西妨碍了我们的工作,现在这场战争将在经济战线上进行。也许他们将竭力恢复贸易自由,但是他们没有我们就不行。其次他们必须服从我们的一切法律,我们的工人可以向他们学习,而一旦发生战争(我们应当时刻准备同资产阶级作战),根据战争法规全部财产都归我们所有。我再重说一遍,租让是战争在经济方面的继续,不过在这场战争中我们已经不是在破坏而是在发展我们的生产力。”[77]三是灵活性原则。列宁认为在对外开放中必须灵活对待外国资本主义,在保证社会主义根本利益下可以做出适当让步。对于一些本国所需的物资,比如,极其缺少的机器设备和其他生产资料,在一定时期里,哪怕付出高价,也需要做出让步,因为只有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才拥有这些东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