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灌区节水改造带来的巨大成果

灌区节水改造带来的巨大成果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灌区改造后,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3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75万亩,增产粮食9100万kg。通过灌区的节水改造,实现了适时适量供水,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带动了农业园区建设,灌区内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得到快速的发展。根据调查有些县级水管单位工作人员不从事灌区管理,但工资也从水费中支出,加重了灌区的负担。

灌区节水改造带来的巨大成果

1.节水改造工程

从1996年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来,累计投资2.8亿元(其中中央1.35亿元,省级配套资金7354万元,自筹资金7753.88万元),实际到位2.5亿元(其中:中央及省级资金全部到位,自筹资金到位4863万元,到位率为62.7%)。现已完成97项单项工程,另有14项工程在建,6项工程处于建设筹备期,累计完成投资2.24亿元,占总投资80.1%。

2001年以前,灌区年度投资计划以及投资拨款都是由省发改委主管直接下达给灌区各市县。2001年省水利厅明确淠史杭总局为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项目法人后,淠史杭总局积极履行项目法人职责,建立建管机构,健全制度,理顺关系,对实施的项目普遍成立了项目法人合理授权、有效监管的现场管理机构,保证了续建改造工程质量、进度、投资的统一。初步形成了项目法人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项目管理体系。

2.节水改造资金管理

2001年理顺了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投资管理关系,国债资金通过省国库支付中心直接拨付到项目法人,再由项目法人按施工进度控制拨付到现场管理机构,从源头上预防和杜绝建设资金的截留、挪用;严格了资金使用制度,规范对资金的申请批准程序、拨付条件及标准,项目法人采取资金拨付与工程进度、质量挂钩,确保专款专用,专户存储;加大了资金监管力度,建立季度与年度报表的日常监管制度,实施竣工验收审计制度,成立资金内审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多种措施,保证资金安全和发挥最大效益。

3.工程建设管理制度

2001年,项目法人组建后,淠史杭灌区力求做到职责、机构到位,努力从基本建设程序的源头上强化项目法人对项目的管理,切实担负项目建设主体责任。对达到规定投资额的工程项目全部实行招标制度,严把招标过程的资质、程序、监督关,形成并建立了法人负责、专家评标、行政监督的招标机制。对所有建设项目实行严格的监理制,支持并协调监理单位加大对工程质量、投资、进度的“三控”力度。对建设管理工作实行规范的合同制,以合同规范建设管理行为,通过合同实施有效的建设管理。积极构筑以项目法人为统揽,以“四制”为基础,以建设程序为纽带,以确保质量为目标的工程建设管理机制,杜绝“马拉松工程”和“豆腐渣工程”,实现节水改造工程竣工项目全部合格和部分优良的目标。

4.节水改造效益(www.xing528.com)

灌区部分工程通过改造后,取得明显的效益,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5提高到0.53,灌溉水利由0.45提高到0.48,同比水文年份条件下,节约用水1.84亿m3以上。灌区改造后,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3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75万亩,增产粮食9100万kg。通过灌区的节水改造,实现了适时适量供水,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带动了农业园区建设,灌区内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得到快速的发展。

5.灌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灌区工程配套率低,老化失修严重。全灌区支渠以上渠系建筑物22401座,老化或局部损坏的有10312座(其中失效、报废为5225座),占46%,分干渠以上渠道有滑坡迹象的堤段204km,严重冲淤堤段282km,严重渗漏堤段46km,其他隐患堤段10km;13条总干渠、干渠80年代利用外资配套的只有6条,其中分干渠以上的配套工程只完成了70%,灌溉面积仅为设计规模的78%。

二是投资少。根据灌区规划,续建配套总投资需43.69亿元,目前年投资不足6千万元。按此投资规模需要四五十年才能完成。同时,支渠以下工程建设与管理尚未形成有效的筹资机制和管理组织,灌溉效益衰减。

三是县级自筹资金到位困难。由于地方财力有限,普遍存在配套资金不到位现象。过去自筹资金有的靠的是农民投劳折资为主,现状条件下,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两工”取消,组织农民投劳比较困难。

四是灌区管理人员过多,增加了运行成本。淠史杭灌区现有管理人员6679人,如按照1984年灌区管理办法颁布的规定,每万亩3~4人淠史杭灌区应有管理人员3440人,可见超编太多。根据调查有些县级水管单位工作人员不从事灌区管理,但工资也从水费中支出,加重了灌区的负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