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卷的设计与开发是管理学实证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管理学者验证自己理论假设的基本手段。一般来讲,研究者在根据自己的理论假设设计问卷的时候主要应考虑5个因素:问题内容(Question Content)、问题类型(Question Type)、问题表述(Question Wording)、问题顺序(Question Sequence)以及问卷的版面设计(Physical Appearance)(荣泰生,2012:73-74)。在问卷的选择上应遵循首选沿用现有成熟量表,而当现有量表无法满足研究的需要或是研究的目的在于测试某一源自西方的概念的跨文化应用性的时候,研究者就需要自行设计量表(谢家琳,2013)。本研究所涉及的组织质量图式更新在以往文献中没有现成的量表,因此我们将开发该构念的新量表以用于实证研究。此外,虽然以往大量文献中都存在着有关组织质量管理实践(QMP)的测量量表(如:Saraph,et al.,1989;Flynn,et al.,1995;Powell,1995;Anderson,et al.,1995;Ahire,et al.,1996;Black,Porter,1996;Dow,et al.,1999;Samson,Terziovski,1999;Conca,et al.,2004;Tari,et al.,2007;张群祥,2012),但是学者们仍未就质量管理实践的构成要素达成一致(张群祥,2012)。近年来,部分国内学者尝试构建具有中国文化情境的QMP量表(李钊,苏秦,宋永涛,2008;姜鹏,苏秦,党继祥,等,2009;熊伟,奉小斌,2012;李军锋,2009;张群祥,2012)更是凸显了这一矛盾,因此目前相关质量管理研究中的QMP测量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另外,如前文所述,由于本研究中所涉及组织质量图式更新与组织运营惯例更新两个变量中的相关内容与QMP软、硬要素中的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重合性,所以下文将首先按照量表开发的标准步骤开发组织质量图式更新这一构念的测量量表,然后再结合目前已有的组织惯例更新量表,QMP软、硬要素量表以及环境动态性量表开发设计出本研究的完整问卷。
(1)组织质量图式更新的量表开发
目前,尚无有关组织质量图式更新的量表,因此,将自行开发量表,具体步骤如下:
1)文献回顾
图式是指包含各类信息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知识结构(Dane,2010;Di Maggio,1997;Elsbach,Barr,Hargadon,2005;Fiske,Dyer,1985;Gick,Holyoak,1983;Bingham,Kahl,2013)。目前管理学中的图式概念使用主要包括个人图式与组织成员的集体共享图式(Bartunek,1984)两个层面。本研究所涉及的组织质量图式是指一种指导组织成员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组织成员集体层面的组织图式,它包含了组织成员在实施质量管理实践活动时的所有信息及其相关关系的知识结构。组织质量图式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质量解释性图式与质量制订图式。其中质量解释性图式是一组组织成员在实施QMP的过程中所共享的假设(Balogun,Johnson,2004)、价值观念(Gioia,et al.,1994)及参考框架(Bartunek,1984),这些假设为组织的质量改进活动赋予意义并指导组织成员如何识别和解释组织在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及疑问。而组织制订图式则被用于指导组织成员将认知与行动结合起来开展质量管理实践活动。在以往相关组织图式更新的研究文献中,主要是围绕解释性图式的变化而开展的。Rothbart(1981)曾将解释性组织图式的更新归纳为3种模型:记账模型、子类型模型和转换模型。记账模型组织图式更新类似于Weick与Quinn(1999)的持续性组织变革中的冻结—再平衡—解冻(Freeze-Rebalance-Unfreeze)逻辑,它认为组织图式的更新过程是组织图式根据每一部分有差异的新信息的出现而循序渐进地递增微调过程。转换型组织图式更新类似于Weick与Quinn(1999)的突发式组织变革中的解冻—变革—再冻结(Unfreeze-Transition-Refreeze)逻辑,它认为组织图式虽然能够抵制小的变化,但却可以大规模地、突然地变化,进而使得组织变革具有足够的不确定性。子类型的组织图式更新更多的是出现于实验室中的个体图式更新的研究之中,它认为组织图式子分类的发展更多响应证明了那些组织图式所不成立的孤立情况。与上述Rothbart(1981)所归纳的图式变化类型以及Labianca等人(2000)的组织图式更新研究不同,Bingham与Kahl(2013)通过深入地分析历史上美国人寿保险行业中的团体在1945—1975年对于计算机的作用及功效的认知图式的开发与更新过程,将组织图式的更新过程归纳为同化、解构和单元化3个阶段。两人提出在组织的发展变革过程中,组织成员经常利用类比的方式作为一个解读新事物的认知机制,诸如新产品(Hargadon,Sutton,1997;Rindova,Petkova,2007)、新战略(Gavetti,et al.,2005)、新问题(Schon,1993)以及新的制度设计(Etzion,Ferraro,2010),而组织图式的更新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组织成员头脑中解读新事物的类比内容(类比的类别和关系)的更新过程。具体而言,组织图式出现于同化,当保险集团面临两个对于计算机图式的不同类比的时候,当事者往往首选将自己对于计算机认知的类比的类别和关系同化(融入)进一个现有的图式当中;随着组织成员不断将自己对于计算机工具的认知同化为熟悉的图式,组织图式的更新进入了解构阶段,组织成员对于旧组织图式中的类比的类别和关系的熟悉也相应变得更加普遍和无效。由此,之前边缘的、新奇的类比的类别和关系变得更加具体和有效,组织成员对于计算机认知的类比的类别和关系的选择也逐渐偏向于之前边缘的、新奇的类比的类别和关系;最后,随着与新类比相关的类别和关系越来越多地彼此联结,组织成员也逐渐将与这一新类比相关的类别和关系所蕴含的概念划分为与之前认知图式截然不同的独立认知单元。
2)深入访谈
深入访谈主要是利用笔者帮助两家医院导入卓越绩效模式、实施质量改进项目以及为组织员工讲授质量工具的时机所进行的。为了更好地与各类人士交流,笔者通过上述文献回顾进一步梳理出了一组与组织质量图式更新相关的关键词语并专门制订了访谈大纲,之后又邀请质量改进小组中的其他组员以及质量领域的两位博士生导师教授一起制订了访谈大纲,同时设计了专门用于在为组织员工讲授质量工具的课程中发放的开放式问卷。其中访谈和问卷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您是如何理解全面质量管理这个概念的?您在医院导入卓越绩效模式的过程中对TQM有什么新的认识?您在听完我的质量工具应用课程之后对TQM有什么新的认识?您是如何理解这种新工具方法的?与您上一个参加的质量改进项目相比,您对TQM有什么新的认识?您对这次项目中所使用的质量工具方法有什么新的认识?访谈对象包括2家医院组织中的各级人员,其中高层管理者3人,中层管理者15人,普通员工30人。通过个人访谈与问卷的发放收集,我们发现虽然所有受访者在谈话内容及问卷回答中均未出现有关组织质量图式的专有名词,但是组织成员在参加组织的质量管理实践活动过程中可以形成相关的组织质量图式;随着质量改进过程的深入,组织成员的相关质量图式也会发生变化。另外,笔者还发现,组织成员的某些质量图式并不是内部自发形成的,而是来自外部相关概念的灌输。例如,前文案例中作者在对医院员工的质量工具授课过程中所提出的对品管圈与“六西格玛”两种质量工具的比喻,“品管圈是用机关枪打兔子,而‘六西格玛’则是用狙击步枪打兔子”,它也最终成为一种组织质量图式而被组织成员所接受。根据对上述访谈和问卷内容的归纳总结,我们通过统计在访谈和问卷中所出现的关键条目的频次,一共提炼出了11个测量组织质量图式更新的题项。
3)评定和修改初始问卷
请几位受访者就从访谈记录与问卷中所提炼的初始题项与现实情景的符合程度进行评估,并对题目的语言表述进行进一步的修订,务求其表述更易让人理解。然后再请几位组织运营领域的专家及博士研究生对问卷的科学性及适合性进行评估。根据两位教授的意见,将4道内容重复的题项予以删除,最终形成由7个题项组成的组织质量图式更新量表。另外,为了更好地凸显变量之间的差异,以便在实证研究中能更有效地捕捉变量变化的细微差异,本研究采用受访者主观感知法并采用likert-7点评分方法对变量进行测量,从1到7按照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的顺序逐级上升。
4)量表预测试及信度、效度检验
量表预测试是在5家医院中进行的,测试对象为5家医院的各级员工,共发放问卷55份,收回填写完整的问卷47份;问卷回收率为85.45%。另外还利用一次浙江大学举办医院质量管理培训班的机会向参会学员发放了30份问卷,共收回填写完整的问卷24份,问卷回收率为80%。我们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来评估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回收问卷的样本充分性及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87,Bartlett’s球形检验显著性为0.000,满足KMO>0.7,Bartlett’s检验显著的因子分析条件(马庆国,2002)。探索性因素分析主要遵循5个原则(刘军,吴隆增,许浚,2010):
①所抽取因子的特征值应大于1。
②每个题项的因子负荷(Factor Loading)值都应大于0.4。
③各维度题项之间不存在交叉负荷(Cross-loading)的情况。
④每个因子所包含的题项数目不少于3项。
⑤因子对方差的总解释度须大于60%。
根据以上标准判断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见表5.1):
①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仅有一个。
②7个题项在该因子上的载荷全部大于0.5。
③量表信度为0.897。
④因子对总方差的解释度为63.353%。(www.xing528.com)
由此,我们可以判定组织质量图式更新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表5.1 组织质量图式更新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n=71)
(2)其他相关变量的测量
1)QMP软、硬要素的测量
所谓质量管理实践(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QMP)是指企业为提高经营质量,降低经营风险与成本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实践与措施的总称。本研究借鉴熊伟等人(2012)的内在维度划分方法,将质量管理实践(QMP)划分为QMP软要素及QMP硬要素两类。由于本研究旨在研究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与组织质量图式更新及组织运营惯例更新间的关系,因而在开发问卷以及量表题目的设计上尽量避免各变量之间有重复的内容。通过系统地回顾相关质量管理实践研究(Saraph,et al.,1989;Flynn,et al.,1995;Powell,1995;Anderson,et al.,1995;Ahire,et al.,1996;Black,Porter,1996;Dow,et al.,1999;Samson,Terziovski,1999;Conca,et al.,2004;Tari,et al.,2007;熊伟,奉小斌,2012;张群祥,2012)中所出现的各类QMP子维度的名称与内涵,本研究将QMP软要素进一步划分为领导承诺、战略计划和顾客导向3个子维度;而QMP硬要素则被认为由技术能力、信息分析以及供应商管理3个子维度构成。另外,针对QMP软、硬要素测量量表中各题项的具体内容,本研究采用双向回译的方式,首先请两位管理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将英文题项翻译成中文,并对照已有中文版本中的QMP子维度的测量题项内容(张群祥,2012;李军峰,2009),认真考虑中文叙述习惯以及受访者对题目叙述的理解差异。然后请相关英语翻译的专业人士将中文量表再翻译成英文量表。通过对比两份英文量表之间的差异,考察之前英文量表的翻译是否准确,最终形成本研究QMP软、硬要素的初始量表(见表5.2)。
为保证量表所设题目可以有效测量企业实施质量管理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作者利用担任政府质量奖评审员的机会,以上述QMP软、硬要素初始量表内容为模板在3家评审企业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恳请3家企业的质量经理对问卷内容以及文字表述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再根据问卷填写情况以及3位质量经理的意见对量表进行修改,最终形成共26项测量条款的QMP软、硬要素问卷(参见附录1)。
表5.2 质量管理实践问卷初始题项及其来源
续表
2)组织运营惯例更新的测量
所谓惯例更新是指现有惯例的改进以及新惯例的创新。本研究中所指的运营惯例泛指那些普通的,与一个公司的典型操作功能相关的赚取利润的方式(Winter,2003;Wilhelm,2014)。王永伟等人(2012)曾就组织惯例更新这一构念在以往惯例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专门开发了一个量表,用“组织规范”来指代组织惯例。本文在问卷中沿用了“组织规范”这一术语来指代组织运营惯例。本研究旨在研究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与组织质量图式更新以及组织运营惯例更新间的关系,因此应避免问卷中各变量间的测试题项内容重叠。所以,作者在王永伟等人(2012)所开发的量表基础上删除了“企业能够主动进行组织规范的变革以迎接内外部新的挑战”“企业鼓励员工定期提交改善组织规范的提案”两个题项,利用余下的6个题项来测试组织运营惯例的更新(见表5.3)。
表5.3 组织运营惯例更新变量测试题项
3)环境动态性的测量
所谓环境动态性泛指一个组织所遇到的外部变化,例如竞争、顾客偏好、技术、产品的变化、法规中的变化(Porter,1998;Miller,Friesen,1983;McCarthy,et al.,2010)。研究者们往往将组织外部环境的动态性划分为技术动态性以及市场需求动态性(Jaworski,Kohli,1993;Moorman,Miner,1997;Wheelwright,Clark,1992;Kessler,Bierly,2002;李正卫,2003;何悦桐,2013)。市场需求动态性是指企业顾客的组成和顾客偏好的变化速度;技术动态性则指企业所面临的新产品技术的发展速度(Jaworski,Kohli,1993;李正卫,2003;何悦桐,2013)。本研究沿用Jaworski与Kohli(1993)的环境动态性测量量表(见表5.4),采用likert-7点评分方法测量企业环境的动态性。此外,在Jaworski与Kohli(1993)所开发的原量表中,测量企业市场需求动态性的“技术发展对于本企业的业务发展并不重要”以及测量企业技术动态性的“本企业的资源配置倾向于满足已有顾客的需求”两个题项是反向问题,分别与其他4个测量题项的测度方向相反,原意是用于考察受试者填写问卷时是否用心。但是笔者在进行问卷预测试时发现,问卷填写人往往由于粗心将上述两个题项的意思错误理解,所以笔者将上述两个反向问题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题项为“技术发展对于本企业的业务发展非常重要”以及“本企业的资源配置倾向于满足所有顾客(包括潜在顾客)的需求”,以避免由于受试者粗心所造成的问卷作答错误。
表5.4 环境动态性问卷题项及其来源
4)控制变量的测量
相关研究表明,企业的特征变量可以影响企业质量绩效(李军锋,2009;熊伟,奉小斌,2012)和组织惯例更新(王永伟,等,2012)。本研究借鉴以往质量管理实践以及组织惯例更新研究(李军锋,2009;姜鹏,等,2010;熊伟,奉小斌,2012;王永伟,等,2012;姜鹏,等,2013),选取企业性质、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3个企业背景变量作为研究模型的控制变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