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组织惯例与能力的细粒度探讨及其在组织更新研究中的重要性

组织惯例与能力的细粒度探讨及其在组织更新研究中的重要性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上述组织惯例研究的文献综述,我们借助于组织惯例与能力的细粒度及多层次的本质思想,分别从个体水平、团队水平及组织水平3个层面对惯例与能力构念中所蕴含的各类含义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厘清了长久以来困扰组织惯例研究学者的高阶惯例、元惯例与动态能力的概念范畴。由此,如何将外生性的高阶惯例驱动机制、管理者的干预机制以及内源性的惯例执行者的施动机制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也成为目前推进组织惯例更新研究中的重中之重。

组织惯例与能力的细粒度探讨及其在组织更新研究中的重要性

通过上述组织惯例研究的文献综述,我们借助于组织惯例与能力的细粒度及多层次的本质思想(Salvato,Rerup,2011),分别从个体水平、团队水平及组织水平3个层面对惯例与能力构念中所蕴含的各类含义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厘清了长久以来困扰组织惯例研究学者的高阶惯例、元惯例与动态能力的概念范畴。另外,通过文献回顾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尽管目前有关动态能力与惯例更新的研究已存在大量视角各异的高质量文献,但是针对上述两个问题的研究却仍然存在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对于动态能力的研究来讲,尽管前文通过文献回顾,已将现有动态能力研究中的概念内涵本质概括为能够有效更新组织低阶惯例、能力、知识的高阶惯例(即元惯例,例如:Winter,2003;Barreto,2010;Vogel,Güttel,2013;Peteraf,et al.,2013;Wilhelm,2014)、一系列具体可识别的战略及组织过程(例如:Eisenhardt,Martin,2000;Helfat,1997;Hung,et al.,2007;Rothaermel,Hess,2007;Danneels,2008)、蕴藏于组织高阶惯例内部的独特知识(Lewin,et al.,2011)、组织图式(高若阳,2010;王建安,2011)以及战略启示(即拇指规则,例如:Bingham,Eisenhardt,2011)5种情况,但针对组织动态能力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却始终无法给出最佳的答案。之所以会导致这种动态能力概念悬而未决的局面,笔者以为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研究视角的差异。随着动态能力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拥有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者都加入探索动态能力的行列当中,而由此带来的各类研究视角的差异也成为导致动态能力概念差异的最主要原因。第二,不同组织间的内、外环境差异。虽然我们目前还无法就动态能力的本质达成一致,但毫无疑问,每一种动态能力的概念都是通过描述组织适应动态环境的变化进而获得竞争优势的路径或方式来定义的。然而,这些文献的作者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即不同组织间的内、外环境及其变化通常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此,不同企业间通过适应动态环境的变化进而获得竞争优势的路径或方式也应不尽相同,所以,不同企业间的动态能力也应不尽相同。因此,如何将这些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方式或路径有效归纳整合在一起已成为有效阐释动态能力本质的关键。(www.xing528.com)

其次,对于组织惯例的更新研究来讲,尽管现有文献已经提出了外生性的高阶惯例驱动机制(Adler,et al.,1999;Zollo,Winter,2002;Winter,2003;Helfat,et al.,2007)、管理者的干预(Edmondson,Bohmer,Pisano,2001;王永伟,马洁,吴湘繁,等,2012)以及内源性的惯例执行者的能动行为(Pentland,Feldman,2005;Teece,2007;Parmigiani,Howard-Grenville,2011;Wilhelm,2014)3种惯例更新机制,然而通过文献回顾我们却发现,针对上述3种惯例更新机制的讨论通常都是各自独立、互不涉及,而鲜有惯例研究学者同时探讨上述3种惯例更新机制在同一组织内的共存情况。由此,如何将外生性的高阶惯例驱动机制、管理者的干预机制以及内源性的惯例执行者的施动机制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也成为目前推进组织惯例更新研究中的重中之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