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激变年代下的特殊群体:探讨80后的成长、文化发展和生活现状

激变年代下的特殊群体:探讨80后的成长、文化发展和生活现状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80后”——一个颇受争议的群体,一个被持续关注着的群体,一个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群体。以此讨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用法制限制人类生育后所面临的问题及80年以后所出生的独生子人群所面临的生活、成长、文化发展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共有3457名“80前”和6010名“80后”的网友参与了调查。他们中的大多数,几乎拒绝了上一代人的一切指责。“80后”眼中的自己有人说“80年代出生者”最大的特点就是自我。

激变年代下的特殊群体:探讨80后的成长、文化发展和生活现状

“80后”——一个颇受争议的群体,一个被持续关注着的群体,一个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群体。

刚出生时,他们被称为“含着汤匙”出生的一代;小时候,这一称呼变成“小皇帝”,后来又变成“追星族”;再后来,他们上了大学,整个社会又开始讨论他们的心理问题和性观念;大学毕业了,甭管是找工作还是考研,都会有人说他们“盲目”;要是再换个工作,又会有人说这恰好证明了他们“害怕挫折”。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他们称呼的改变,包括“80后”自己在内的很多人都对这个群体产生了困惑:他们究竟是“垮掉的一代”还是“充满希望的一代”?

“80后”成长大事记

2004年2月,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是一位中国女孩——少女作家春树。她和韩寒、曾经的黑客满舟、摇滚乐手李扬,这四个中途辍学、性格叛逆的年轻人被《时代》视为是中国“80后”的代表,拿来与美国著名的“垮掉的一代”及嬉皮文化相提并论。当然,这四个年轻人身后,是一个更为庞大的“80后”名人阵营。而对他们产生深远影响的,是他们所处生活时代的巨大变革。

1980年,中国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

1982年,“计划生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1983年,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在中央电视台第一次面向全国播出。

1985年,乔丹当选NBA年度最佳新人。

1986年,为节约能源、早睡早起,国家规定每年5月4日至9月14日全国实行夏令时。

1987年,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播出。

1990年,第一部大型室内电视连续剧《渴望》获得巨大成功。

1991年,“希望工程”开始实施。

1994年,《大话西游》在高校流传走红,出现“大话一族”。日本漫画家青山刚昌的《名侦探柯南》开始在报刊中连载。

1995年,“3+2”高考模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执行;《狮子王》作为美国“动画大片”首次引进中国内地。

1996年,任天堂推出“任天堂N64”,该产品是最后一款使用游戏卡的游戏主机。

1997年,香港回归,小说家王小波去世,互联网开始普及。

1998年,《甲方乙方》公映,冯小刚开创国产贺岁电影先河。

1999年,中国高校开始扩招。

2000年,安全套发放机开始广泛进入大学校园,网络游戏、博客开始流行。

2004年,电视选秀节目开始火爆,吸引了无数怀揣明星梦的“80后”。

2005年,继神舟五号之后,神舟六号发射成功,多人航天任务圆满成功。

2006年,胡锦涛提出以“八荣八耻”为内涵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007年,“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令《红楼梦》再成热门话题。(www.xing528.com)

2008年,奥运圣火护卫战中,以及5·12汶川地震发生后,“80后”年轻人的血性表现,作为有力的中坚力量点燃了国人一次又一次的爱国热潮,充满活力地宣传了爱国、思辨、正义人性的积极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他们的看法,至此各种媒体对“80后”进行的积极报道和正式宣传开始进入主流趋势。

“80后”概念的由来

“80后”一词来源于国际社会学家们讨论社会发展的一个代名词,是指我国依法执行计划生育后所出生的一代人(计划生育发展的新阶段1979年至今)的代名词。以此讨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用法制限制人类生育后所面临的问题及80年以后所出生的独生子人群所面临的生活、成长、文化发展问题。后来此词被广泛的作为1980年1月1日~1989年12月31日出生的人群代名词,也由此出现了“70后”、“90后”等一些类似词汇。

“80后”这个词由少年作家恭小兵提出,本来是文坛对1980年~1989年出生的年轻作家的称呼,后被各个领域借用,指代整个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

2006年3月15日,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作家简宁在《南都周刊》撰文指出:“‘80后’一代人身上存有普遍的缺陷,有的缺陷还是致命性的。”在列举了“不叠被子”、“爱喝饮料”、“爱看动画片”等特征后,这位作家继续说道:“这就是‘80后’的一代,我真是担心,20年后这个社会要由他们来支撑。”文章发表后,迅速被各BBS转载。“80后”的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调侃着这些指责,比如“如此火星(网络语言,指发帖者距离地球遥远,思想内容古旧),都长满陨石坑了。”

公众眼中的“80后”

为了了解公众眼中的“80后”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媒体在2006年3月开展了一项网络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共有3457名“80前”和6010名“80后”的网友参与了调查。

如果把调查结果拿出来比较一下,我们很快就会发现,以1980年为界划分开的这两群人,在看待“80后”的态度上高度不一致。

在“80前”眼里,“80后”“永远以自己为中心”(61.4%)、“不愿意承担责任”(53.1%)、“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64.2%)。而承认自己确实如此的“80后”分别占28.7%、22.4%和28.1%。

在调查列举的30个选项中,只有“独生子女”、“生活离不开网络”和“讲究穿着打扮”三条特征得到了多数“80后”的认可。他们中的大多数,几乎拒绝了上一代人的一切指责。

“80后”眼中的自己

有人说“80年代出生者”最大的特点就是自我。然而面对“你自信吗”这样一个问题,所得到的答案却有点出人意料。回答“比较自信”的有63.2%,“十分自信”的有23.8%,“不自信”的有13%。他们不愿张扬,自我意识在他们看来已经潜移默化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十分有意思的是,在被调查者的状况与“你自信吗”这一问题的交叉分析中,被调查者的学历严重影响着其自信程度。在“大专”这一类人群中,“十分自信”的比例最低,仅有12%,“初中”最高,有50%,其余类人群均为33%~35%;而在“不自信”这一回答中,“大专”的比例又最高,约有28.6%的人做出了这种回答。“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却几乎没有人回答“不自信”。

“80年代出生者”的自信,67.1%的源自“自我认定”,27.9%的是“朋友评价”,“权威评价(论断)”的有4.9%。

“80年代出生者”对自己外表的认可度中,43.9%的是“满意”的,34.9%的是“无所谓”,“不满意”的有21.2%。

对“整容术”的看法是,41.4%的认为“只要效果好,就接受”,31.1%的是“无所谓”,27.5%的因为“反自然,所以坚决不接受”。尽管有34.9%的人表示对自己的外表无所谓,可是仍然有41.4%愿意接受“整容术”。

从对“目前”这一状态的把握,也可窥见“80年代出生者”的“自我”。调查中,“80年代出生者”中有36.7%觉得最美好的年龄是“现在”,有33.5%的认为在“比现在小的时候”,而29.8%觉得在“将来的某个年龄”。

另外,有10.1%的“80年代出生者”形容自己目前的生活是“幸福”的,认为目前生活无聊的则比前者多一倍,占20.8%,认为生活得“充实”的占16%,生活得“累”的占16.6%,大部分都是认为自己生活“还可以”,占35.3%。可见,超过60%的“80年代出生者”对自己的现状是满意的。

67%的“80后”对自己的未来的看法是“主要看个人努力”,14.7%的认为“想要的一切都可以得到”,12.8%的认为“主要看运气”。

在“80后”的社会新闻里,关于他们如何不能承受挫折的消息常常让社会震惊,以至于感慨:“80后”是“抱大的一代!”调查又显示了怎样的结果呢?

在面对“如果遇到挫折,你会觉得怎么样”这样的问题时,67%的“80后”认为未来“主要看个人努力”,63%的人能够坦然面对挫折,觉得这是“人生必经之路”。只有14.9%的“80后”相信“星座可以解释人生”。大部分的“80后”对人生的认识是正确的,也是明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