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初级阶段过程论”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转换与本质

从初级阶段过程论”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转换与本质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个重大变化”的出现既是判定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主要依据,又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主要标志。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本质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进程从初期进入到中期。

从初级阶段过程论”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转换与本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中讲到的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的六个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重大变化”:一是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的综合国力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市场上大多数商品供应充足,基本上告别了商品短缺时代。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三是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三个重大变化”实际上表明,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市场环境、体制环境和对外经济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三个重大变化”的出现既是判定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主要依据,又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主要标志。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本质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进程从初期进入到中期。与前一阶段相比,进入新阶段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发生的最根本的本质性变化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具体形态从低级形态运动到中级形态。这种阶段性的本质变化具体表现在:

第一,一方面,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全国总体上进入小康水平;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力跃上一个大台阶,人均收入水平、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城乡基础设施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和改善,因而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总体上有很大缓解。

第二,尽管主要矛盾在总体上有很大缓解,但是在进入新阶段之后,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运动及其变化趋势变得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增加,解决矛盾的难度不仅没有减小反而有所增大。新阶段主要矛盾运动及其变化趋势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增长和实现已经呈现很大的不平衡性,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同样呈现很大的不平衡性,而且两者之间的不平衡性是不对称的,由此引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在一定时期内呈上升趋势;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而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的情况下,外部环境的变化既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解决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风险,不确定性有所增加;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和相对过剩的出现,一方面说明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社会生产仍然是矛盾主要方面的情况下,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对社会生产的反作用明显增强;另一方面也说明,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已经由数量矛盾为主转变为数量矛盾与质量矛盾并存,部分商品出现相对过剩,并不是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已经解决的标志,而是数量矛盾下降、质量矛盾上升的表现,换句话说,在“有没有”的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好不好”的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正在发生结构变化,物质需要在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同时,精神文化需要正在快速增长,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日益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和外向化的特点。

第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不仅意味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体制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社会生产方式仍然是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继续深化改革,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良好的运行机制,推动社会生产方式朝着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向变革,才能使进入新阶段的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运动朝着良性的方向运行。在新阶段,继续深化改革面临双重任务:一是前一阶段改革开放尚未完成的任务,比如国企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和农村改革,尤其是垄断部门的改革等。二是对在前一阶段改革开放中产生和出现的问题和偏差进行“再改革”,比如城市贫苦问题、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办学金钱化以及其他与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相类似的“泛市场化”问题等[15]

【注释】

[1]罗德明.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57—258页.

[2]刘加秋.次高增长阶段的中国经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2002,39页.

[3]胡鞍钢.影响决策的国情报告.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35页.

[4]胡鞍钢.全球化挑战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13页.

[5]同上,215页。(www.xing528.com)

[6]参见:吴庆.也谈“通货紧缩中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中国经济时报,2000—07—12.

[7]参见:董辅初.通货紧缩中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中国经济时报,2000—05—12.

[8]见中国经济信息网“50人论坛”。

[9]王小广.经济增长与通货紧缩并存的成因和对策.经济学动态,2002(10):4.

[10]范从来.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3):59.

[11]参见:李跃.新短缺经济及其治理.探求,2002(1),42页.

[12]参见:王梦奎,等.新阶段的中国经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12页.

[13]贾保华.“后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时报,2002—07—13.

[14]刘迎秋.次高增长阶段的中国经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5]李跃.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本质是什么.中国经济时报,2002—08—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