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经济增长波动的阶段性分析及其内在联系

中国经济增长波动的阶段性分析及其内在联系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中国经济增长波动的初步分析从1953年到2000年中国GDP增长率的变动轨迹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波动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和转换之间,具有较高的同步性和相关性。中国经济增长波动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实际上也印证了制度变迁、发展阶段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进一步印证了本书提出的发展机能及其阶段性变化理论的正确性。

中国经济增长波动的阶段性分析及其内在联系

(一)中国经济增长波动的初步分析

从1953年到2000年中国GDP增长率的变动轨迹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波动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和转换之间,具有较高的同步性和相关性。1953—1956年、1957—1977年、1978—2000年三个发展阶段之间的经济增长波动的特点有较大的差异(见表2-6)。

表2-6 1953—2000年中国GDP增长率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解三明.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和经济周期研究.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146页.

1953—1956年,经济增长的平均位势保持在10%左右的高水平上,波动的最大振幅(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11.4%,最低水平为4.2%(1954年)。这一阶段经济增长的平均位势、波动的振幅和最低水平等主要波动特征指标值与改革开放以后的1978—2000年的主要波动特征指标值均极为接近,而且其最低水平值(4.2%)比1979—2000年的最低水平值(3.8%)还略高。相对于1957—1977年的经济增长波动而言,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小很多。由此可见,这一阶段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出以高速增长为主轴且伴随着较大波幅的经济波动态势。(www.xing528.com)

1957—1977年,经济增长的平均位势保持在5%左右的水平上,比前一阶段有了大幅度下降;波动的最大振幅高达48.6%,最低水平为-27.3%(1961年)。这一阶段经济增长波动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振幅大、峰位高、谷位深、平均位势低、扩张长度短。由此可见,这一阶段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出以低速增长为主轴且伴随着巨大波幅的大起大落型经济波动态势。

1978—2000年,经济增长的平均位势保持在10%左右的高水平上,波动的最大振幅为11.4%,最低水平为3.8%(1990年)。这一阶段经济增长波动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振幅减小、峰位下降、谷位上升、平均位势高、扩张长度延长。尽管这一阶段在平均位势、最大振幅、最低水平等三项指标方面与1953—1956年的相应指标非常接近,但由于1978—2000年的时间跨度是1953—1956年时间跨度的5倍多,所以1978—2000年的经济增长波动比1953—1956年经济增长波动自然要平缓许多。由此可见,1978—2000年这一阶段,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出以高速增长为主轴且伴随着波幅逐步递减、波动轨迹日趋平缓的经济波动态势。

(二)中国经济增长波动的理论分析

舒元、徐现祥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只有AK类型增长理论能够与中国1952—1998年经济增长的典型事实相吻合。AK类型增长理论强调资本边际生产率非递减,忽略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作为一种制度变迁的“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建设道路”才是中国1952—1998年经济增长的引擎,而且“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建设道路”的存在是AK类型增长模型能够刻画中国1952—1998年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63]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高度相关性既是认识和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也是认识和理解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阶段关系的关键所在。中国经济增长波动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实际上也印证了制度变迁、发展阶段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进一步印证了本书提出的发展机能及其阶段性变化理论的正确性。发展阶段不同,经济体制基础、经济运行机制和宏观调控手段不同,与其相适应的企业制度和经济增长模式不同,经济周期的内在传导机制不会相同,起主要作用的外在冲击及其机制也不会相同。[64]中国经济增长波动之所以会表现出三个明显的增长阶段,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制度变迁经历了一个初始形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有商品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953—1956年与1978—2000年的经济增长波动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绝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根本原因就在于初始形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也在于第一次体制转轨与第二次体制转轨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即经济体制中都具有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混合性体制因素。可以说,1953—1956年与1978—2000年经济增长波动的相似性这一重要事实,反过来又进一步印证了舒元、徐现祥的重要结论:制度变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建设道路”才是中国1952—1998年经济增长的引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