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融危机后的中国经济变革与结构性转型

金融危机后的中国经济变革与结构性转型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整个世界经济都在下行。财富在向中国转移。因此,可以说中国的贸易盈余来自一个国家。中国正在成为创新和金融大国,中国的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二)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变化我国经济结构的最大变化就是我们告别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

金融危机后的中国经济变革与结构性转型

(一)中国经济世界范围内地位的上升

2008年以来世界的经济总量中,中国的占比越来越高。2007年,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为3.37万亿美元,只有美国的1/4,是日本的2/3。到了2018年,我国的经济总量超过13万亿美元,已经达到美国的2/3,是日本的2.4倍。10年间我们的经济总量从占日本的2/3变成了它的2.4倍,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世界企业500强排行榜中,2008年包括香港在内我国只有37家上榜,而在2018年包括香港在内我国有119家上榜,美国有121家,日本只有52家。中国人勤劳,并愿意奋斗,爱找自己的差距。2008年我们追问中国的企业在世界500强里的数量什么时候才能赶上日本,超过日本后又问能不能赶上美国,现在我们基本赶上了美国,又说自己大而不强。有人指出,中国在世界企业500强里的100多家企业,利润一半都是银行贡献的。

这里重点说明了,中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是逆世界形势而动的。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整个世界经济都在下行。2009年全世界很多国家的经济是负增长的,而中国是正增长。这是因为反周期措施到位。我国放出了4万亿元计划。有很多人不喜欢4万亿元计划。4万亿元计划确实有很多问题,但是它管用。我国很多企业的发展都倚仗这个4万亿元计划。山东潍柴动力在2008年的时候还是一家不太大的企业,就这10年时间它也进入了世界企业500强。华为也是一样,没有这10年的发展,华为就不可能有今天。

财富在向中国转移。美国有大量的贸易赤字,中国有较高的贸易盈余。赤字国的财富向盈余国转移。图1-1是中国贸易盈余总量和美国在其中的贡献比例。看左轴,中国的贸易盈余在2015年达到顶峰,然后降下来了,但到2018年仍然有3500多亿美元。这其中美国的长期贡献超过100%,最高峰接近500%,这意味着中国对世界其他国家都是有赤字的,所有的贸易盈余来自美国。2015年之前,美国的贡献比例略有下降,2015年之后又有所上升,回到100%以上。因此,可以说中国的贸易盈余来自一个国家。贸易赤字意味着必须借款,向盈余国借。美国有美元优势,我们叫它美元霸权,因此美国可以印钞票。短期来说这样对我们不利,会稀释我们的美元资产。黄海洲和他的合作者帕特里克·博顿提出了一个货币股权理论,认为货币就像股权,企业增发股票,原来股东的股份就会被稀释掉。但是,发钞票就意味着向股东们发股票,未来付息还本的代价就会提高,长期而言就是美国财富向中国转移,美国的子孙后代欠中国越来越多的钱,除非有一天美国人赖账。当一个国家有贸易赤字的时候,就是在消耗自己的国力。就像一个家庭,一家人天天在借贷生活,指望子孙后代帮忙还款,这不就是在消耗家庭力量吗?作为一个国家,就是在消耗国力。

图1-1 中国贸易盈余与美国贡献份额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http://www.census.gov/fbreign-trade/balance/c5700.html。

中国是制造业第一大国,现在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的1/4。从我们的出口产品来看,中国进步非常大。有些人的印象还停留在中国出口服装鞋帽的阶段,但20年前,我们就开始以出口电子产品为主了,现在出口规模最大的是机械产品,而且带有一定的高科技含量。可以看到40年间有一个轮回,现在出口的优势产品又回到计划经济时代搞的机械行业、重工业上了。虽然我们又回去了,但它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举个例子,济南有一个第二机床厂,有意思的是这个厂到今天连董事会都没有,还是厂长在管理事务。其他国企都已经公司化改造了,但它连公司化改造都没有。这家工厂在济南市区里占地面积很大,济南市总想把这块地收回来,但是它的厂长给顶住了。这家工厂的产值也不高,就几百亿元,只生产一种东西——汽车冲压机床。在国内这家工厂占有的市场份额是80%,在国际上能打败德国、日本的企业。引以为豪的是这家工厂把机器卖给美国通用汽车,并且派工人去指导美国工人安装、调试和使用这台机器。这家工厂的工人在济南通过互联网能日夜不停地监视那台机器,有小毛病可以直接用计算机调试,出了大毛病就派技术工人帮对方修理,根本不用美国人动脑筋。这家工厂的工人绝大多数都拥有大专文凭,它已经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种传统工业企业了。

中国正在成为创新和金融大国,中国的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2008年我们的研发投入不到500亿美元,2018年我们的研发投入达到2890亿美元。这是我们官方的数字,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字是5000多亿美元,这个数字快要跟美国平起平坐了。即便是按我们官方的数字算,我们的研发投入也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2.2%,已经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美国、日本、韩国比我们略高一些,但我们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平均水平以下的国家都甩掉了。虽然我们的人均收入水平比不过一些国家,但是我们的科研投入强度已经超过了它们。

“一带一路”提升了中国在世界金融领域的地位,中国牵头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还有国内的丝路基金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这都是地位的体现。国开行是真正的“宇宙大行”,它的全部资产是4万多亿美元,全世界所有的发展性银行资产加起来才是它的零头。2017年,国开行在“一带一路”上的放贷额超过世界银行在全球的放贷额。因此,在国际上,各国感受到的中国压力是非常强烈的。

(二)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变化

我国经济结构的最大变化就是我们告别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出口导向有一个好处,就是需求不是内生的,而是别人给的。事实上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我们的出口占GDP的比例在2006年就已经达到顶峰,将近35%,之后一直在下降,2016年以来是17%~18%(见图1-2)。这个对一个大国来说仍然有点高,美国只有10%,日本也是17%~18%。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出口不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几年我们的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微乎其微。

图1-2 中国出口和出口占GDP比例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另外一个变化是工业化和去工业化。图1-3显示的是三大产业的就业份额的变化。第一产业农业就业份额下降,第三产业服务业就业份额上升,服务业成为最大的就业部门已经很多年了。最有意思的是第二产业工业就业的变化。从这张图上我们能看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计划经济时代,另一个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10年,这两个时期我们的工业就业各增长了10个百分点。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国的工业化没什么进步。从就业比例来看基本上是在波动,而当时在准备加入世贸组织的最后冲刺。加入世贸组织头10年完成的工业化进程,相当于2000年之前40年走过的路,所以加入世贸组织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说,中国现在看到的大部分财富都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积累起来的。(www.xing528.com)

图1-3 三大产业就业比例的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但是2012年之后,工业就业达到顶峰之后开始下降。接着我国又往上冲了几年,达到了工业化顶峰。一个国家的产业转型大都跟外部冲击有关,日本就是如此;韩国比较平稳一些,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去工业化,但是经济转型要等到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国家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估算去工业化大概提前了五六年时间;如果没有金融危机,可能工业化还可以持续到2017年、2018年。接下来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图1-4是劳动年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有两拨大的增长.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和21世纪的头10年。有时候我们回头看历史,会发现中国真的非常幸运。1978年邓小平在做改革开放决定的时候,也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是很幸运,中国过去40年里在两次重要的时间节点上都踩对了拍子,第一次是改革开放,第二次是加入世贸组织。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们的人口结构开始走向优化,劳动人口占比一下子上升了10个百分点,这一拨人口红利被农村改革赶上了。到20世纪90年代人口结构没有太大变化,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又“冲锋”了一次,第二拨人口红利到来。到2010年,金融危机来了,我们退出出口导向发展战略,而我们的人口结构也开始下行。

图1-4 劳动年龄人口比例(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960—2018年

资料来源:Wind(金融数据和分析工具服务商)。

从2012年起,我们开始搞结构调整,后来总结为“三去一降一补”。这些年我们的去库存做得相当不错。但这纯粹是一个偶然因素决定的。2016年,政府实施一轮强刺激,使得三四线城市7亿平方米的房地产库存全部消化掉了。而后政府开始做货币化棚改,原来是给现房,后来改成货币化。一搞货币化棚改,房价就上去了。老百姓都是“追涨杀跌”,所以房地产库存也就消化掉了。去产能,靠的是行政命令,比如北京周边很多钢厂和小煤窑都关掉了。结果,2016年、2017年经济转好的时候,我们还要进口钢材和煤炭。现在看来,去产能比较彻底的行业,目前的利润情况都比较好。“降成本”做得比较好,降税、降费非常显著。这几年我国不停地降税。“补短板”是个慢活儿,我们也做了很多,“放、管、服”改革等都是补短板的,但这是一个长期工作。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在减速。现在服务业是最大的就业部门,增长主要靠内需,内需增长占增长的75%。但靠内生增长,速度必定会降下来。企业进入了一个比较长的优胜劣汰时期。2017年和2018年的“去杠杆”和“环保风暴”,让一些本来不应该死的企业死掉了,有些过了。劳动密集型行业向国外转移正在发生,但是转移速度没有我们想象的快。国内企业转型和技术升级做得相当好,只要是有一些技术含量的企业,车间里面基本上看不到人,全都是自动化的。好的方面是劳动收入占比上升,收入分配格局改善;国内消费比例上升,储蓄率下降。

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发布的报告,2018年中国大陆产业工人一年的全成本是10500美元,在亚太地区仅低于中国台湾地区,台湾地区是18500元。中国大陆的成本已经超过了亚太地区的所有发展中经济体。两年前我们比马来西亚和泰国便宜,现在我们已经超过它们了。所以中国肯定不再是一个便宜的地方,有些劳动力密集型的行业转移出去也是很能理解的。

图1-5是支出法GDP构成,显示的是所谓“三驾马车”。细线是消费,粗线是资本形成,最下面的虚线是净出口。这几年的净出口占比已经很低(2017年的数据有问题,跳动非常大)。国内消费占比在2010年触底,最低的时候是48%。过去七八年间,所谓的再平衡速度非常快,基本上和前期的失衡速度一样快,消费占比每年要提高将近一个百分点,这是非常快的再平衡过程,相应地投资占比就会降下来。所以,再平衡已经发生。

图1-5 支出法GDP构成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中国经济增长减速不是很大的问题,所有的国家都经历过经济增长减速。比如日本,它在20世纪70年代初之前也搞出口导向,20世纪60年代的平均增长速度是10.5%,如果把20世纪50年代加上就是9.2%,跟中国差不多,甚至比中国还快一些。但是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日元升值了30%多,再加上1973年的石油危机,出口导向的模式就不能维持了,所以日本进入了创新时代。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日本的平均增长速度在3%左右,但却是日本真正的黄金时代。在那20年里,世界上几乎所有新的电器产品都来自日本,日本的产品有质量保障,而且价格也还算合理。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也很快会到来,但较快增长的时间可能会比日本的长。中国是一个更大的国家,我们的人口是日本的10多倍,地域差异也比日本大得多,所以我们可以维持比较长的增长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