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税对经济的影响及其差异

关税对经济的影响及其差异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税的经济效应是指一国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对本国国内价格、贸易条件、生产、消费、进出口、税收、再分配以及国民福利等方面产生的综合影响。为简化分析过程,在此仅对贸易小国和贸易大国的关税经济效应进行局部均衡分析。但是由于贸易大国的需求变动对世界市场价格产生影响,因此其关税的经济效应表现出与贸易小国明显不同的特征。大国征收关税可能会带来净福利的增加,这种可能性来自贸易条件效应,即

关税对经济的影响及其差异

关税经济效应是指一国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对本国国内价格、贸易条件、生产、消费、进出口、税收、再分配以及国民福利等方面产生的综合影响。关税经济效应的分析可以采用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两种方法,其中局部均衡分析的研究前提是假定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只取决于这种商品本身的供求状况而不受其他商品的价格和供求状况的影响。此外,贸易参与国也可以分为贸易小国和贸易大国。为简化分析过程,在此仅对贸易小国和贸易大国的关税经济效应进行局部均衡分析。

(一)贸易小国进口关税的经济效应

贸易小国是指那些在某种特定商品的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很小,难以对世界市场产生实质影响的国家。一国是否是小国与其国土面积、人口规模甚至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小都无关,而是取决于在特定商品上该国是价格的接受者还是决定者。

小国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旨在考察征收关税后该国进出口贸易和福利水平的变化情况。如图4-1所示,假定小国某种商品的国内均衡价格为Pe,高于世界价格Pw。如果小国按照世界价格参与贸易,则在Pw这一价格水平上,本国生产者愿意且能够供给的产品数量是Q1,而本国消费者的需求量是Q2,需求量和供给量之间的缺口,即Q1 Q2将被进口商品替代,也就是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这部分商品将会通过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假设小国决定对该商品的进口征收一定数量的关税,以使本国国内市场能够给本国企业留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假定对每单位进口商品征收T单位关税,价格由Pw上升到Pw+T,此时国内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分别为Q3和Q4。由于价格上升,进口量由Q1Q2下降到Q3Q4,而国内的产量则由Q1上升到Q3

图4-1 小国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

具体来说,关税的各种经济效应可归纳如下:

(1)价格效应。贸易小国对世界市场价格没有影响,因此对进口品征税后,世界市场价格不变。但进口商缴纳关税后,进口成本提高,国内市场的价格也必然会提高,由自由贸易条件下的Pw提高到Pw+T。

(2)生产效应。进口商品及国内替代品的价格提高后,国内生产厂商会相应提高产量,扩大生产,此即为关税的生产效应。价格的上升和产量的增加为本国生产厂商带来的利益,可由生产者剩余的变动来衡量。在图4-1中,当价格从Pw上升到Pw+T后,生产者剩余的增加值梯形面积a,是征税给本国厂商所带来的福利。

(3)消费效应。进口商品及国内替代品的价格提高后,国内需求下降,消费数量由自由贸易条件下的Q2下降到Q4。价格上升和消费数量减少使消费者蒙受损失,损失程度可由消费者剩余的变动来衡量。在图4-1中,价格上升后,消费者剩余减少了梯形面积(a+b+c+d),即征收关税后国内消费者损失的福利。

(4)贸易效应。贸易效应等于生产效应和消费效应之和,即替代进口的部分加上消费减少所造成的进口量的下降。

(5)税收效应。征收进口关税为政府带来财政收入的增加。在图4-1中,矩形c的面积就是关税的税收效应。

(6)国际收支效应。因征收关税而导致的进口下降可以使国内用于商品进口的外汇支出减少,实现外汇节约,其数量等于(Q1Q3+Q4Q2)×Pw

(7)福利效应。关税的征收使得国内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发生了不同变化:生产厂商获利,政府获得税收收入,而消费者蒙受损失。将各主体的福利变化加总,即a+c-(a+b+c+d)=-(b+d),可知小国征收关税会产生b+d的净福利损失。因此对贸易小国而言,自由贸易是最佳选择。

(二)贸易大国进口关税的经济效应

与小国相比,大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交易量较大,市场份额较高,所以可以利用自身的交易量优势来影响国际市场某种特定商品的供给或需求,并进而影响该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当大国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进口量会有所下降,从而造成国际市场供大于求以及商品价格的下降,将征收关税的损失转嫁给出口商,并减轻由进口国的消费者承担的进口关税负担。(www.xing528.com)

如图4-2所示,大国某种商品的国内均衡价格也是Pe,高于世界价格Pw。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在Pw这一价格水平上,本国生产者愿意且能够供给的产品数量是Q1,而本国消费者的需求量是Q2,Q1Q2是大国从国际市场上的进口量,以弥补国内供求之间的缺口。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假设大国决定对该商品征收进口关税。与小国情况不同,当大国对该商品征收关税后,国内该商品的价格会上升,本国厂商产量增加,但消费者需求量下降,因此供求缺口缩小,进口量下降。进口量的下降意味着大国对世界市场上的该商品的需求下降,在世界市场该商品供给不变的前提下,世界市场价格会降低,假定由Pw下降到P′w,假设对每单位商品征收T单位的关税,则征收后的国内价格上升到P′w+T,此时国内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分别为Q3和Q4,进口量由征收关税前的Q1Q2下降到Q3Q4

图4-2 大国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

与贸易小国相同,关税的征收同样给贸易大国带来价格上涨的价格效应,本国生产扩大的生产效应,消费下降的消费效应,进口萎缩的贸易效应以及增加关税收入的税收效应等经济效应。但是由于贸易大国的需求变动对世界市场价格产生影响,因此其关税的经济效应表现出与贸易小国明显不同的特征。

(1)国内价格的上涨幅度小于小国。由于世界市场价格被压低,进口国国内价格为新的世界市场价格加上进口关税,因此国内价格上涨幅度小于征收的关税。贸易大国关税的价格效应的这一特征也使其在生产增长幅度、消费下降幅度和贸易萎缩程度等方面均小于贸易小国。

(2)贸易条件改善。大国征收关税降低了该商品的世界市场价格,本国的进口价格降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意味着本国贸易条件得到改善。

(3)福利效应发生变化。大国征收关税后,厂商福利,即生产者剩余增加,在图4-2中以梯形面积a表示,消费者损失为(a+b+c+d)。但政府的关税收入却应该是c+e,净福利变动为a+c+e-(a+b+c+d)=e-(b+d)。与小国征收关税只会带来净福利的损失不同,大国征税净福利的变化有三种可能:①e<(b+d),净福利损失;②e=(b+d),净福利不变;③e>(b+d),净福利增加。

大国征收关税可能会带来净福利的增加,这种可能性来自贸易条件效应,即贸易大国凭借其强大的市场影响力,通过压低进口价格,改善自身贸易条件,从而将一部分利益从国外进口商那里转移到本国,从而部分甚至全部补偿本国因征税而导致的价格上涨、贸易萎缩而蒙受的损失。不难看出,与小国相比,贸易大国通常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

专栏4-3

贸易大国和贸易强国

贸易大国是指市场份额较大,能对国际市场价格造成影响的国家。不过,大国在影响国际市场价格时,有时候也会产生一种不利于本国的价格变化。比如,一个盛产咖啡的国家向世界市场大量出口咖啡时,会导致世界市场咖啡价格下降。当咖啡价格下降幅度过大,会引起整个咖啡行业的收入下降,出现国际经济学家描述的“贫困化增长”现象。这个盛产咖啡的国家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咖啡出口大国,但极少有人会认为其是一个咖啡出口强国。再如,一个铁矿石进口国家,进口规模在世界铁矿石市场上的份额较大,且其进口份额进一步增加会引起世界铁矿石价格上升,显然,这是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铁矿石进口大国。不过,当该国进口铁矿石的价格总是高于国际市场平均价格时,该国可能抱怨自己没有铁矿石的定价权,会认为自己虽然是铁矿石进口大国,但并不是铁矿石进口强国。可见,经济学意义上强国与大国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强国不仅能影响国际市场价格,而且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有利于自己的价格。

贸易强国是个中国色彩很浓的概念。英国德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成为贸易大国时,恐怕就是当时的贸易强国,无须担心“大而不强”的问题。这些贸易大国也不需要讨论自身是不是贸易强国,不需要讨论贸易强国和贸易大国的区别,甚至不需要提出贸易强国这一概念。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有些企业的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迅速成为全球第一,并被誉为“单打冠军”(在国际或国内获得市场份额第一的产品或企业通常会被称为某个领域的“单打冠军”),但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常以低价扩大市场份额。学者们观察到依靠廉价产品出口获得的世界第一和依靠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获得的世界第一是不一样的,并且直观地认为这种区别就是“贸易大国”和“贸易强国”的区别。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就是着眼于改变出口低附加值产品和进口高附加值产品的状况。中国在2008年出口额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于2013年进出口总额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政府在那段时期认识到,“大而不强是我们的软肋”。2011年商务部将“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进贸易强国进程”写进了《商务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这是贸易强国第一次进入中国政府的官方文件。贸易强国战略也是中国政府在成为第一大货物出口国之后提出的新的贸易发展战略,其核心是“提高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外贸发展的质量,可以理解为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以改变出口廉价产品的局面;提高外贸发展的效益,可以理解为提高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或提高中国的国际贸易利益。中国政府从实践中提出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增加国际贸易利益是外贸发展转型的方向,这被认为是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方向。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进一步将这种转型方向表述为“推动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加快建设贸易强国”。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政府所希望的向贸易强国转型主要是从出口廉价产品向出口高质量、高价格产品的转变。

从出口廉价产品向出口高质量高价格产品的转变,实际上也是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向出口资本密集型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转变。这种转变并不完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丰裕度一般会随着人均收入或人均资本存量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知识和技术的丰裕程度并非一个经济系统自然演化的结果。人均GDP高于美国的中国澳门、爱尔兰和卡塔尔,其知识和技术丰裕程度可能远低于美国,而且丰裕的知识和技术要素,并不一定能转化为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高质量产品。继承了苏联技术底蕴的俄罗斯,其技术丰裕程度在国际上曾经处于领先水平,但是并没有出口多少高质量高价值的产品。可见,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并非一个自发的过程。

资料来源:姚枝仲.贸易强国的测度:理论与方法.世界经济,2019(10):3-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