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里昂惕夫之谜及多种解释

里昂惕夫之谜及多种解释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里昂惕夫这一发现引起了经济学界的极大关注,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也称为“里昂惕夫悖论”。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首次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归纳起来对里昂惕夫之谜的形成有以下几种解释。

里昂惕夫之谜及多种解释

H-O理论提出后,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解释工业革命后贸易产生原因的主要理论。但是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Wassily W.Leontief)通过实证检验对赫—俄理论提出了质疑,由此产生了里昂惕夫之谜,并引发了很长时间的富有成效的争论。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成为西方传统微观国际贸易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的转折点。

(一)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是以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来检验H-O理论的。H-O理论认为,一国出口的是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的是密集使用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美国是一个资本丰裕而劳动力稀缺的国家,依据H-O理论,美国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就是美国出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KX/LX),应该高于美国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KM/LM)。然而1953年,里昂惕夫利用投入产出法对美国1947年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分析,计算出1947年美国出口行业与进口竞争行业的资本存量与工人人数比率,其结果却完全不同于之前的预测。美国出口行业与进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之比,也就是(KX/LX)/(KM/LM),只有0.77(见表2-5),而按照赫—俄理论,这一比例应该远大于1。这意味着,美国在1947年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相对资本密集的产品。里昂惕夫这一发现引起了经济学界的极大关注,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也称为“里昂惕夫悖论”。

表2-5 1947年美国每百万美元的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对国内资本和劳动力的需求

里昂惕夫在1956年又利用投入产出法对美国1951年的贸易结构进行了第二次检验,结果与第一次检验一致,谜仍然存在。此后,日本德国、加拿大以及印度的经济学家分别对本国的贸易格局进行了类似的研究,除了对加拿大的检验不支持H-O理论外,其他三个国家的贸易格局都与H-O理论一致。这意味着实证检验既未肯定的证实H-O理论,也未否定H-O理论。

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首次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对经验性与理论性研究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它促使经济学家们更加积极地去寻求能正确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相关基础理论,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归纳起来对里昂惕夫之谜的形成有以下几种解释。

1.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的发生

生产要素密集型逆转是指同一产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又变成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情形。按照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无论生产要素的价格比例实际如何,某种商品总是以某种要素密集型的方法生产的,例如,玩具总是用劳动密集型的方法生产的。即使美国的相对工资高于中国,玩具在美国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但是实际情况可能不是这样。假定美国资本丰裕而劳动相对稀缺,由此导致资本比劳动便宜,因此美国可能在玩具生产中使用更多的资本而非劳动。如此,玩具在美国就变成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世界其余国家,由于资本较贵而劳动力较便宜,玩具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据此,美国进口的产品在国内可能是以资本密集型的方法生产,但在国外却是以劳动密集型方法生产,从美国的角度来看,就会造成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错觉;同样,美国的出口产品在国内可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其他国家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用美国的标准衡量也会造成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假象。

由于里昂惕夫在计算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率时,用的都是美国的投入产出数据;对于进口,采用的也是美国生产同类产品所需要的资本劳动比率,而非该产品在出口国国内生产时所实际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因此,就可能出现美国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情况。

2.贸易壁垒的存在

里昂惕夫之谜的产生也有可能是美国贸易保护的结果。赫—俄理论中关于自由贸易的假定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成立的,现实中几乎所有国家或多或少都会实行一定程度的贸易保护。研究表明,美国进口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确要比劳动密集度低的产品受到更高的进口壁垒的限制。而其他国家也可能对它们缺乏竞争力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进行较高的贸易保护,从而使美国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有人认为,如果是自由贸易,美国就会进口比现在更多的劳动密集产品,或出口更多的资本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之谜就有可能消失。(www.xing528.com)

3.技能和人力资本的差异

在H-O理论中,生产要素被简单认为是同质的,事实上,同一生产要素在不同国家之间会有很大的区别。就劳动而言,劳动技能的高低在各国之间很不一样,高技能的熟练工人其劳动生产率高于相对低技能的非熟练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由于美国相对其他国家熟练工人充裕,因此其工人的效率高于别国。按里昂惕夫自己的解释,美国工人的效率是外国工人的3倍,这就意味着美国实际的劳动供给量应该是现存劳动量的3倍。如果是这样的话,劳动在美国就不是稀缺的要素,甚至可能是充裕的。这样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资本不仅包括物质资本,也包括人力资本。一般说来,高技能的工人需要更多的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投资,大量科技人员的产生也需要大量的科研经费,这些投入就构成了人力资本。由此可见,美国大量熟练工人的背后是大量资本的投入。研究表明,美国人力资本投入在全世界占有领先地位,如果把人力资本折算进去的话,美国出口的商品就会是资本密集型的。当使用每一工人的人力资本而不是简单地用劳动力人数或时间来重新计算里昂惕夫算出的结果时,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密集度的确比它进口竞争产业产品的要高。

4.由美国自然资源的进口引起

里昂惕夫之谜的统计方法仅统计了劳动和资本的投入,而没有包括自然资源。事实上,一些产品既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也不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是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美国的进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占比很高,而且以木材和矿产品为主。这些产品既使用大量的自然资源,也使用大量的非人力资本,其资本劳动比率较高,因此才导致美国的进口产品资本密集度较高。

5.需求的逆转

H-O理论假定两国消费者的偏好完全相同,因此国际贸易格局主要取决于要素禀赋的差异,与需求没有关系。但实际上,相对价格的差异这一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既会受到供给的影响,也会受到需求的影响。当两国消费者偏好不同时,即使某国从要素禀赋的角度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但是由于消费者对这一产品有较强偏好,从而提高了其相对价格,并进而使原来依据H-O理论所决定的进出口方向发生改变,即发生了需求的逆转。

对美国而言,即使美国是一个资本要素丰裕的国家,但如果美国消费者主要偏好资本密集型的产品,那么美国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会提高,使其失去在这一产品上的比较优势,从而发生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现象。

(三)里昂惕夫之谜简评

里昂惕夫之谜是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界碑。里昂惕夫对要素比例学说的检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推动了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说明,要素比例学说已不能对战后国际贸易的实际做出有力的解释,因为战后科学技术、熟练劳动力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加强,已构成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但是经济学界在后来对要素比例学说进行了修正,当今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居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以比较优势为核心的、经过修正的要素比例学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