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生产成本与国际贸易的新视角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生产成本与国际贸易的新视角

更新时间:2025-01-0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比较优势理论又可称为比较成本论或比较利益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是依据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实行国家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理论。李嘉图作为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以比较优势理论为争取自由贸易的斗争提供了理论武器。依据李嘉图的观点,比较优势或比较成本的差异实质上是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这一结论将促使各国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劳动时间,降低劳动耗费,以求扩大比较优势,获得更大的贸易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又可称为比较成本论或比较利益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是依据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实行国家分工和国际贸易的理论。李嘉图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他在1817年出版的主要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学说,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迄今比较优势思想一直是主流贸易理论的核心思想。

(一)大卫·李嘉图的自由贸易思想

李嘉图的自由贸易思想是在英国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的斗争中产生的。在李嘉图所处的19世纪,机器大工业的蓬勃发展使英国在对外贸易中已经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英国资产阶级对扩大对外贸易的需求日益迫切。但是地主贵族阶级仍占有重要的社会地位,为维护该阶级的利益,1815年英国政府颁布《谷物法》,规定国内谷物价格上涨到限额以上时才准进口。这一方面推高了国内粮价和地租,使工业制成品的生产成本上升;另一方面限制进口的措施也会招致其他国家的报复,不利于英国扩大工业品的出口。李嘉图作为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以比较优势理论为争取自由贸易的斗争提供了理论武器。

为了论证自由贸易的优越性,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对外贸易理论,提出了按比较成本进行国际分工的学说。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也就是说,两国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通过“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两国都可以提升福利水平。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进一步分析

1.比较优势的度量及分工和贸易模式

李嘉图的贸易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因此与斯密模型的假设条件一样,李嘉图也认为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且各国劳动力同质,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产品生产耗费的劳动就越少,生产成本就越低。基于此,相对劳动生产率就成为判断比较优势的重要方法之一。相对劳动生产率是指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一国某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意味着该国该产品的比较成本低于另一国,从而在该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表2-2计算了英国和葡萄牙生产呢绒和酒这两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由于英国在两种产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葡萄牙,因此基于绝对优势理论,两国没有分工的基础,因此也不可能产生贸易。但是依据李嘉图的贸易思想,英国尽管在两种产品上都有绝对优势,而葡萄牙都是绝对劣势,但是依据计算出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可知英国在生产呢绒方面优势更明显,具有比较优势;而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劣势更轻,也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基于比较优势理论,英国应专门生产呢绒,并从葡萄牙进口酒。

表2-2 英葡两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比较优势也可以用机会成本来度量。机会成本是指在资源一定且被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多生产一单位某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产量。若一国某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另一国,则该国在该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比较优势。

仍以表2-2中的英葡两国为分析对象,用同样的数据来分析英葡两国生产呢绒和酒的机会成本,分析结果见表2-3。英国生产1单位的呢绒需要1人·天,生产1单位的酒需要0.5人·天,因此多生产1单位的呢绒,需要放弃2单位的酒的生产,因此英国呢绒的机会成本是2。同样,葡萄牙生产1单位的呢绒需要2人·天,生产1单位的酒需要0.67人·天,因此多生产1单位的呢绒就需要放弃3单位的酒,因此葡萄牙生产呢绒的机会成本是3。由此可见,英国呢绒的机会成本低于葡萄牙,故英国具有生产呢绒的比较优势。同理,英国生产酒的机会成本是0.5,葡萄牙是0.33,葡萄牙具有生产酒的比较优势。

表2-3 英葡两国的机会成本

2.基于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贸易所引致的利益(www.xing528.com)

基于比较优势进行的分工不仅能够带来产出水平与产出结构的变化,也会引起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假定英国和葡萄牙的劳动总供给分别为L1=120、L2=180,在封闭条件下,两国各用一半的劳动生产呢绒和酒。在开放条件下,假定1单位的呢绒可以交换2.5单位酒,且两国之间是完全分工,即英国将其所有劳动都用于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呢绒,而葡萄牙则将全部劳动用来生产酒。封闭条件和开放条件下两国两种产品的产量和消费量见表2-4。

表2-4 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所引致的利益分配

由表2-4的计算结果可知,在英国和葡萄牙进行完全分工之后,尽管两国的劳动投入没有任何变化,但是呢绒和酒的产量都有提高。另一方面,开放条件下,按照1∶2.5的比例进行的自由贸易,也使得两国在两种产品上的消费量都有增加。在消费达到饱和点之前,消费量的提升意味着总效用以及总体福利水平的上升,这是自由贸易所带来的利益的重要体现。

(三)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1.科学价值及现实意义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问世标志着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的建立。作为反映国际贸易领域客观存在的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则和规律的学说,比较优势理论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就将其称为“国际贸易不可动摇的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比绝对优势理论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说明国际贸易的产生不仅在于绝对成本的差异,而且在于比较成本的差异,从而阐明了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都可以从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这为国际贸易理论奠定了基本的分析框架。依据李嘉图的观点,比较优势或比较成本的差异实质上是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这一结论将促使各国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劳动时间,降低劳动耗费,以求扩大比较优势,获得更大的贸易利益。从整体来看,这对世界市场的扩大、资源的优化配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国际贸易在更广泛的领域展开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局限性

比较优势理论最大的局限性或者说是缺陷是比较优势观念的静态化、凝固化,与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情况相去甚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比较优势理论的适用性。事实上,随着经济发展及科技进步,一国在某产品上的比较优势也会发生变化,若一国长期固守某几种产品的比较优势,尤其是初级产品或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样的国际分工对该国而言将是危险的,因为在这些产品上的比较优势极容易被其他国家取代。因此,一国在参与国际分工时,不能仅着眼于当前的静态优势,还要着眼于长远的发展利益,关注动态优势的培育。

此外,虽然比较优势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但是李嘉图并未能解释比较优势的根源问题,即一国在某产品上为何具有比较优势。事实表明,比较优势在很多情况下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可以自主选择和培育的。后期的许多贸易理论从不同的方面探究了比较优势的成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