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人把改制过程设想得挺复杂,不过,功夫下错了地方。
他们关注的是:合伙制管理会不会导致官僚化、决策效率低、合伙人吃大锅饭?如果能在改制的时候推出一个合伙人的量化评估机制(就像一个数学方程式),应该就能避免这个问题吧。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但解题思路偏了。
合伙人资格不存在所谓量化的客观标准(达到某些指标就自动成为合伙人),就像夫妻一样,不存在另一半的客观标准。
当然,合伙人也必须达到一些基本条件,比如必须在公司工作若干年。我不建议为吸引高端人才加盟,直接将其吸纳为正式合伙人,这样没有恋爱过程磨合的闪婚,风险很大,在员工们看来也不严肃、不公平。
没有定量标准,定性要求还是有的,因为合伙人团队将带领公司走向未来。比如一家公司的5年愿景是成为华东地区某类设计产品的老大,那么其最高级别的合伙人应该是这个领域的权威(定性要求)。如果现在没有人能达到这个要求,不妨让最高级别的合伙人空缺,达到了再晋升。
对合伙人该如何评估?(www.xing528.com)
与合伙人准入没有定量指标一样,合伙人评估也不能依赖量化指标。不是说不应该用一些数字来反映合伙人的成果与贡献,而是说仅有数字是不够的。比如如何对一位负责拓展新领域,预期将在未来几年带来收益的产品合伙人进行量化考核?如何量化评价一位在支点项目(十年后公司作品集的首页仍是这个项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资源合伙人?量化指标的特点是短期导向,适于对初级员工的考核,难以评价对公司有中长期价值的合伙人行为。
对合伙人的评估有两个层次:短期的工作考核和长期的合伙人价值评价。两者高度相关但不可替代。
短期考核一般以年度为周期,是公司绩效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考核结果影响的是各合伙人的年度绩效奖金;长期评价大致以两到四年为周期(小公司周期短,大公司周期长),评价的是合伙人的战略性贡献,评价结果与合伙人的等级升降相关。
用有机组织的视角来看的话,可以把合伙制改造视为从机械组织转型为有机组织的契机。
机械组织是刚性的,有机组织则刚柔并济。本文提到的领导风格、业务思维、管理模式的转变,以及非量化的合伙人评估,都是在试图给企业增加柔性。理解了这一点,就明白改制的结果为什么可以很简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