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阳 发布于2018-05-23
前段时间赶上了一场饭局,席间的几位建筑师颇有点代表性。
A君
江湖建筑师
A君,可谓是江湖建筑师。这场饭局因为有他,谈资的历史纵深和社会广度拉得相当开。江湖建筑师都是老江湖,至少20年以上的从业经验,什么事都经历过,什么人都认识,可谓1.0时代的特种兵。他们一般是方案枪手出身,早年行情好、干活顺的时候,挣了不少快钱。他们时不时会出些惊世骇俗的概念,类似“在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几十公里宽的山口,让温暖湿润的印度洋季风吹进青藏高原,把不毛之地变成鱼米之乡”。
不过,长期当快枪手使他们的职业认知和技术功底都落伍了,2.0时代的到来使他们的短板越加凸显。有些江湖建筑师做过归队(到正规设计公司工作)的尝试,不过已经难以适应设计院的团队工作方式了。加盟某个平台型公司是否有助于江湖建筑师摆脱这一困境?
B君
西式职业建筑师
B君,西式职业建筑师。就读于欧美名牌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在大牌外企设计公司(事务所)工作,随着公司在中国项目越来越多,他被派到中国组建中国代表处。能在知名外企晋升到中层岗位的华裔建筑师们,都有很好的职业素养、气质、谈吐和专业功底,再加上没有文化理解上的障碍,他们是2.0时代中国市场颇有竞争力的一类建筑师。
不过对40岁上下的他们来说,下一步怎么走是个问题。继续在外企干没问题,可有点不甘心,一来几乎已没有上升空间了,二来跳出来可能多挣好几倍的钱。想跳出来的话,也有几种选择:自己(或者合伙)开事务所虽然有自主权,不过对市场似乎有点没底;到一家现有的设计公司当合伙人比较稳妥,但企业文化和工作方式的磨合也是有风险的;有没有可能既有自主权,又能得到一定的支持?比如加盟某个平台型公司。
C君
本土职业建筑师
C君,本土职业建筑师。在两家民营公司工作过,都是市场上有一定知名度的设计公司。十几年的从业经验,从“小土豆”到专业负责人再到项目经理,现在带着十几人的团队。席间的几位建筑师中,C君是最接中国市场地气的,上能搞定甲方,下能带好团队。
不过,打工终究不是长久之计,30多岁的C君的下一步该怎么走?好几家设计公司在高薪挖他;去地产公司也是一个选项;也有人鼓动C君创业,他似乎比A君、B君更有条件。不过,C君对技术之外的市场、管理还有点没底,如果没有合适的合伙人,他还是不敢迈出这一步。要是有办法规避这一点就好了,比如加盟某个平台型公司?
D君(www.xing528.com)
D君是年龄最小的,还不到30岁,海归。本科在国内读的建筑学,毕业后在民企设计公司干过几年,前两年去美国一个名校读了硕士,现在正是血气方刚、充满理想的状态。
D君正琢磨着开自己的工作室,但听说不少建筑工作室在生死线上挣扎,国内的资质管理、营商环境对小微企业也不怎么有利。D君倒不怕吃苦,也不求短期挣多少钱,反正光脚不怕穿鞋的,大不了干不下去再找家公司打工,D君怕的是没有机会施展自己。如果能有一个平台支持自己的工作室,情况会不会好些?
我参加过不少建筑师的聚会,但A、B、C、D四类建筑师能凑在一张桌子上的机会很少。看到这里,想必读者们都知道他们是为了那个“平台”来到这张餐桌的。
E君
建筑公司创始人
组这场饭局的E君也是建筑师,年纪比上述四位都大。E君是60后,20年前和几位同学创业至今。公司现在有几百号人,算不上成功,但也不至于落伍,不上不下的位置。最近几年,内外部环境变幻莫测,再按1.0时代的玩法是搞不下去的,管理思维、顶层设计、组织架构、产品研究等等都是迫在眉睫的事。但是,几位创始人岁数都大了,拼不动了,二次创业不容易。
这两年,设计圈引进了不少其他行业的大词,比如转型升级、平台化、生态圈、事业合伙人、阿米巴等等。E君考虑的是:是不是可以转变成平台型公司?这样既可以给自己辛苦创立的公司(以及几位创始人)有个交代,也可以扶持有志向的建筑师们。据说行业内已经有好几家公司在进行这样的尝试,E君组这场局就是想听听A、B、C、D这四位有潜在加盟意向的事业合伙人的想法。
局中我没说什么话,因为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能说的、该说的,我都在之前的几篇文章中说过了。
很多表面上看起来多赢的设想是因为我们没看透。对绝大多数设计公司来说,所谓商业模式创新不是捷径。商业上本也没有什么捷径,大多数戏剧化的商业成功故事是事后“总结”出来的。
最后声明,上述场景描述属于笔者构想,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学习标杆企业是为了促进自己的思考,而不是照猫画虎。
——ADU咨询首席顾问
陈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