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小组赛第一轮刚结束。卫冕冠军德国输了,巴西、阿根廷平了,英、法勉强小胜对手,只有西班牙和葡萄牙棋逢对手,打了一场漂亮的平局。[1]
为什么传统强队表现不佳?一方面赛会制本来就容易爆冷,还有一个很简单的原因,球员太累了。这些强队的核心球员在各自的俱乐部都是顶梁柱,联赛、杯赛、冠军联赛、国家队比赛,一年(52周)要踢65~70场正式比赛,年年如此。说实话,能健康地站在世界杯球场上就不易了。要我踢出精彩的比赛,也行,容我先歇两口气。所谓强队慢热,原因之一大概是核心球员调养好了。反观弱队的球员,一年的比赛就少多了,体能不是问题,世界杯又是难得的露脸机会,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当然,人家好歹是富忙,而中国建筑师大多在穷忙。
稀缺心态下的忙碌
多数设计公司把设计工作量安排得非常饱和,120%(周工作时间48小时)算低的,150%(周工作时间60小时)很常见。这种节奏使我们难以容错,因为一旦有错就可能产生连锁反应,放大成重大损失。而不能犯错的紧张感造成一方面不敢创新,另一方面身心疲惫、小错误不断。设计公司和设计师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而不能自拔。
魏思炯在《战略的智慧》一书中描述了几种初级战略状态,其中之一被称为仓鼠政策。仓鼠在转轮上拼命奔跑,耗尽全部精力,但充其量不过是原地踏步。但这却是很多设计公司面对外部危机时的本能反应。接更多的活(不管赚不赚钱),加更多的班(不管有没有效率),招更多的人(不管合不合适),以为这样就能活下去,活下去就有希望。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更快的死法——忙碌至死。
有人告诉我,罗胖(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说“你只能拼命奔跑,才能停在原地”,所以拼命干活是必须的。且不论罗胖的说法有多少合理性,即便这个说法靠谱,拼命奔跑不等于拼命接活干,可以是拼命思考、拼命研发,该下功夫的地方多了去了。
解读设计企业的经营模式,要理解两个关键词——时代背景、行业差异。
时代背景指的是中国已经从供不应求的1.0时代到了供过于求的2.0时代,面对的问题从“有/无”变成“好/坏”,组织运营从“效率为先”到“适应性第一”。拼命干活挣钱的方式是1.0 时代行之有效的方法,2.0时代还这么干,只会把自己弄得很苦。
行业差异是指设计行业与其他行业的不同。我认为主要不同有两点:一是B2B与B2C,设计行业基本是B2B;二是订制产品与标准产品,设计行业大多是订制产品。管理学的很多理念在各行各业是相通的,但具体方法和措施这两点使设计公司的管理有自己的特点。
从上面两个背景出发,读《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有助于我们思考设计公司在2.0时代的经营模式。
作者赛德希尔·穆来纳西和埃尔德·沙菲尔认为,稀缺(紧缺)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心态,而非现实。在这种心态支配下,我们会本能地把已有的资源(时间、金钱、精力、人力等等)用到极致,并尽可能攫取更多资源,好像这样才能有点安全感。稀缺心态在1.0时代是有效的,但在2.0时代仍然如此,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稀缺心态有助于短期现实问题的解决,但无助于中长期方向的把握。反倒是稀缺心态成了长期稀缺的根源。
很多设计公司之所以现在处境尴尬,不是因为犯过什么大错,而是在上百个小抉择后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他们的每一步在当时看来都是最优(至少是次优)的选择,但遗憾的是,稀缺心态下的最优选择未必符合企业中长期需要。
稀缺心态使我们的视野狭窄,只看到眼前的“得”,而漠视潜在的“失”,只能看到表面的变化,无法理解时代的变迁。稀缺心态会造成我们在思考和行动上的沉重负担,无法腾挪。作者形象地称之为“带宽”变窄。
常有人跟我说,陈老师,听说上你的课很有帮助,等我有空了一定来上你的课。呵呵,这话说明他的带宽不足,能抽身听课的可能性很小。
怎样爬出稀缺陷阱
2003年春,CCDI上海公司成立刚几个月,我作为上海公司总经理正面临一个问题:香港新鸿基的那四个项目还跟不跟?(www.xing528.com)
CCDI设立上海公司的重要动因就是跟随老客户拓展华东市场。当时香港新鸿基与CCDI 在广东已有两个项目在合作,同时他们在上海有四个地块处于开发前期,需要设计单位配合。CCDI 上海公司的设立正赶上了这个需求,如果进展顺利,这几个项目正好能为上海公司的立足提供有效支撑。
不过,想得虽好,但几个月下来,四个项目仍没有落地实施,什么时候落地也不好说。继续跟的话,要占用上海公司有限的资源,还要再跟多久才能落地也不清楚;放弃的话,视野里又没有别的项目,员工暂时没活干,产能空转,对刚创立的上海公司来说,企业形象也很不好。而且万一刚放弃,项目就落地了,岂不前功尽弃?
思前想后,我最后决定放弃这几个项目。也许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心理吧。幸运的是,放弃后不到一个月,我们接触到杭州的一个大地产商,签下了一个一千万元设计费的住宅设计合同。
十五年过去了,回顾这个案例,CCDI上海公司在开创伊始规避了一个稀缺陷阱。
从稀缺陷阱中爬出来,只能靠自己。指望外部条件变化了,自己的时间、精力、经济上宽松了再调整是不可能的。
少接几个项目,可能有更多的事业机会。
有人说,少接几个项目就饿死了。我想,以现在的市场行情,少接几个项目就会饿死的公司,本就在生死线上挣扎,不如早死早超生。
有细心的读者注意到我在《白话设计公司战略》中提到我的工作时间安排:每个月收费工作时间不超过6天,每年工作不超过十个月,算下来全年工作饱和度不到25%。但实际上我并没有空闲时间,读书、走访调研设计公司、写文章、参加研讨会等等事情很多,即我在研发和市场推广上花的时间很多。按照ADU研发—市场—销售—运营这四个环节的业务模式,粗算一下,我的时间配比大概是60%研发、10%市场、30%运营(干活挣钱),销售主要由我的同事负责。
设计公司理想的工作饱和度可能是80%。但现实中的设计公司不是一张白纸,一步到位调整到80%,一定会死得很惨。想爬出稀缺陷阱的设计公司,可以尝试先把工作饱和度打八折,比如从150%降到120%。因为多数设计公司的毛利率在20%上下,工作量打八折的最不利结果也就是没有利润,不至于饿死。
当然,降低工作饱和度不是为了不饿死,而是为了能活得更好。所以,节余下来的30%不能都用来补(以前加班少睡的)觉,而要投入产品研发、技术研究、市场推广、流程梳理。待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立足后,再进行第二次八折,工作饱和度降到100%,同时持续在研发、市场环节投入,以提高、巩固产品的优势地位。当我们的产品在某个细分市场领域占有领先地位时,进行第三次八折,80%的工作饱和度就达到了。
说起来容易,实际操作下来至少要三五年才有可能熬过最艰难的第一个八折。ADU的学员单位中已有多个类似案例,他们敢于在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上投入,在不断试错中逐步掌握产品主导权,再通过涨价提升经营效益。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娱乐化媒体导致群体思想能力的弱化,设计公司疲于奔命式的忙碌同样使我们丧失思考能力。该改变了。
2018年6月
【注释】
[1]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上述七支球队最终成绩:德国队,小组赛即被淘汰;巴西队,八强;阿根廷队,十六强;英格兰队,第四;法国队,冠军;西班牙队,十六强;葡萄牙队,十六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