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呈现网络化、复杂化、多元化等特征。地域重划理论是新区域主义理论的深化和拓展,麦吉Desakota模型[20]、道格拉斯的区域网络模型[21]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的出现,也可认为是新区域主义理论在复杂多元制度地域下的变形与应用。
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呈现网络化、复杂化、多元化等特征。这一背景下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联合体的兴起对区域事务处理方式提出新的挑战。以诺尔曼·帕尔默、戴维·鲁斯克、比约恩·赫廷[16-18]等学者为代表的“新区域主义”研究为解决区域问题提出新的思路,新区域主义强调“区域熔炉性、自上而下、多层次网络协作”,其特征可概括为:治理手段、多部门、过程性、协作性、网络化结构[19]。地域重划(rescaling)理论是新区域主义理论的深化和拓展,麦吉Desakota模型[20]、道格拉斯的区域网络模型[21]等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的出现,也可认为是新区域主义理论在复杂多元制度地域下的变形与应用。
系统的治理理论形成于1990年后,罗西缁、罗茨、斯托克等人探讨了治理的内涵,罗西缁认为治理是共同目标支持的、管理主体不确定的活动;斯托克概括了治理的五个要点,即主体多样性、界线责任模糊性、公共服务外包普遍化、参与者自主网络的形成、政府手段多样性[22]。国内学术界20世纪90年代引入区域治理理论,俞可平、陈瑞莲、顾朝林等学者对治理理论、区域公共管理、大都市区治理等展开研究;2000年顾朝林在南京城市区域管制会议上将治理引入地理学。目前,大都市区治理已经成为政治、经济、公共管理、地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发展脉络如表1所示。
表1 大都市区治理发展脉络一览表(www.xing528.com)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