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置威虏卫和威远卫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年号洪武。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朱元璋派冯胜为征西将军,进军河西走廊。同年六至七月间,先锋傅友德率军大败瓜州、沙州元军,酒泉纳入明朝统治。洪武九年(1376年),明王朝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掌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刑狱;都指挥使司,掌军政,合称“三司”。地方置府、州、县。酒泉、敦煌属边境要地,推行军政合治的卫、所两级管理体制。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陕西行都司迁至甘州(今张掖)。明王朝为经营西域,从肃州以西至哈密,次第建立七个卫所,史称“关西七卫”。
明太祖洪武九年至二十八年(1376-1395年),明朝在河西先后设凉州卫、庄浪卫(今永登县南)、镇番卫(今民勤县)、山丹卫、永昌卫、甘州五卫(左、右、中、前、后)、肃州卫、威远卫和威虏卫,河西卫、所的设立,加强了明朝西部边防。(www.xing528.com)
明成祖永乐八年(1410年)五月,赤金蒙古叛明,占据肃州城。明廷急调西宁侯宋琥率军平乱,赤金蒙古投降。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六月,鞑靼阿儿台部6000余骑侵犯肃州,掠牲畜1.4万余头。八月,明军征讨阿儿台部,鞑靼骑兵行动迅速,在明军到来之前远逃,明军无功而返。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十二月,吐鲁番阿黑麻诱杀哈密忠顺王罕慎,自立为王,占据哈密,并不断袭扰瓜州、沙州一带,对肃州边防构成巨大威胁。弘治六年(1493年)十月,明政府派人规劝阿黑麻归附朝廷,未能成功。弘治七年(1494年),明政府关闭嘉峪关,固守肃州。弘治八年(1495年)十一月,甘肃巡抚都御史许进及总兵刘宁率兵抵达肃州,出师哈密,吐鲁番兵败逃。明武宗正德十年(1515年)以后,吐鲁番阿黑麻的继任者速坛满速儿联合瓦剌部,屡屡侵入瓜州、沙州、玉门等地,烧杀抢掠。次年九月,攻破嘉峪关,侵入肃州,掠夺大量牛羊人众而去。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八月,吐鲁番速坛满速儿又率兵大掠肃州,进兵甘州。“以二万骑入甘州,焚庐舍,剽人畜”(《哈密志》《明经世文编》卷三三一),被都御史甘肃巡抚陈九畴打败,满速儿等逃至嘉峪关外。为防止吐鲁番回鹘与瓦剌入侵内地,嘉靖十八年(1539年),明政府二次封闭嘉峪关。自明朝第一次闭嘉峪关至满速儿退至嘉峪关外这一时期,沙州、瓜州军民每年要向吐鲁番回鹘交献妇女,交纳大批牛马,他们受不了这种苛罚,大部分相继迁入肃州。从两次闭关至清朝初期,沙州、瓜州等关西诸卫只有少量民户及营兵驻守、耕植,且经常受到吐鲁番回鹘与瓦剌的掠夺和侵扰。
明代肃州为九边(明代北方的九个军事重镇,包括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山西、固原九镇,是为九边)极西之地。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年),明消灭元裔朵儿只伯,约在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年),首次修筑肃州北部与额济纳旗通道上的边墙,即“北长城”。嘉靖十八年(1539年),巡边大臣翟銮巡边,发现嘉峪关附近原有长城早已“墙壕淤损”,遂与李端澄发起修筑嘉峪关南北两翼的“西长城”。“西长城”南起卯来泉,北至野麻湾,五十四里,又向西北延伸约十五里至石关儿(即汉初所置的玉石障),命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完工。明穆宗隆庆四年至六年(1570-1572年),廖逢节新修下古城至高台镇夷堡长城一百三十二里,与高台长城连接。明神宗万历元年至二年(1573-1574年),重修北长城之西段,即新城至两山口长城六十里。万历三年(1575年),又开挖临水暗门至苦水界牌墩的边壕一道,宽2丈,深至见水,长38里,东与高台双井子边壕相接,作为防止北寇的二道防线。从弘治年间起到万历年间约90年时间,肃州境内长城展筑、重筑、补修、新添4次,全长180华里。同时长城内外共筑各路烽燧及守望墩台204座,境内墩设哨兵2名,境外墩设哨兵3至5名,日夜守望不辍。今嘉峪关、酒泉一带尚有当时所筑一大墩五小墩联成一组的“五里墩”遗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