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但统治范围尚未到达酒泉一带,占据酒泉一带的主要是乌孙、月氏、匈奴等民族。
乌孙是在玉门、安西、敦煌至天山以东一带活动的游牧民族。《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乌孙是“行国(游牧),随畜,与匈奴同俗”。《汉书·西域传》记载,“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槾;不田作种树,畜随逐水草,与匈奴同俗。”20世纪70年代,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在酒泉一带发现骟马类型文化遗存与我国古籍所载的难兜靡时期乌孙在河西活动的地区相吻合。后来匈奴占据其地。汉初,乌孙脱离匈奴的羁绊,向西迁徙,在伊犁河流域建立乌孙国。(www.xing528.com)
月氏是羌族的一支,主要在敦煌以东至乌鞘岭的广大地区游牧,随畜迁移,与匈奴同俗。秦汉之际进入奴隶社会,成为一支势力较大的民族。祁连山区水草丰茂,月氏人畜牧业得到发展,“羊肥乳酪好”。郭璞《山海经》注:“月氏国有大尾羊如驴,即羯羊也。”《西河旧事》云:“祁连山中冬温夏凉,宜牧养,奶酪浓好,夏泻酪,不用器物,刈草着其上,不散,酥特好,酪一斛,得升余酥。”秦代,月氏逐渐强大,一度独占河西地区,甚至扩张到东至陇右地区,西到塔里木盆地东部和天山东部地区。当时匈奴迫于东西受敌,头曼单于为缓和与月氏的矛盾,曾将太子冒顿送到月氏为人质。后来,冒顿从月氏逃回,杀父自立为单于。到汉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76年),冒顿单于派遣右贤王向河西地区的月氏发动进攻,大获全胜,迫使月氏大部分退出河西地区,迁徙到伊犁河上游一带,史称“大月氏”。没有西迁的月氏仍留在“敦煌祁连间”,史称“小月氏”。匈奴赶走月氏后,乌孙驻守河西,乌孙的部落首领昆莫乘机扩充自己的实力,秣马厉兵,训练士卒,有武装之士数万人。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昆莫为报月氏杀父之仇,向匈奴老上单于请求进攻月氏。匈奴、乌孙联合发动对月氏的袭击,月氏战败,月氏王被杀,匈奴将其头盖骨作为饮器,迫使月氏跋涉数千里到沩水(阿姆河)流域的大夏定居。原月氏驻牧的伊犁河流域则逐渐被乌孙占领。
匈奴兴起于河套阴山地区(今内蒙古狼山、大青山一带),平时以射猎禽兽生活,战时人人投入战斗,组织严密,战斗力强。畜牧业生产在匈奴经济社会中占重要地位,主要牲畜为马、牛、羊、骆驼、驴、骡等。在与中原各族的交往中逐渐出现了农业生产。手工业主要有制乳业、制皮毛业、制陶业、铸铜业。匈奴人十分重视和汉人互通贸易,用他们的牲畜和皮毛与汉人的农产品、手工业品进行交换。公元前209年,匈奴冒顿单于南征北战,东扩西伐,领地空前扩大,控制着北到贝加尔湖,南到河套,东到辽河,西到葱岭的广大地区,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建立起了强大的民族政权。随着奴隶制的形成和发展,匈奴的国家机构也日益完善。匈奴的政权机构分为单于庭(即首脑部),管辖的地区在其辖境中部;左贤王庭,管辖的地区在其辖境东部;右贤王庭,管辖的地区在其辖境西部,包括酒泉地区。单于是最高统帅,其部众分为左右两部,以左右贤王统率。匈奴部落既是行政单位,又是军事单位,精壮者皆为兵,由大将、大都尉、大当户、骨都侯等24将分别统领,多者万骑,少者数千骑,下设都尉、千长、百长、什长等官,逐级指挥。这些职位都由贵族世袭。随着国家机构的形成,还出现了刑法和监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