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学习是一生的课题
《塔木德》说:“对于犹太人,学习是一生的课题。”
70多年前,有一个基督教徒想在街上雇一辆马车,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排犹太人的马车。他走近一看,马正在吃草,却找不到车夫,于是就问在路上玩耍的小孩:“车夫哪去了?”小孩回答说:“在车夫俱乐部吧。”这个基督教徒来到街道深处的车夫俱乐部,看到在狭窄的屋子里面,车夫们都在学习《塔木德》。
虽然是车夫,但他们一有时间就学习圣书。这就是传统犹太人的写照。
纽特·阿克塞波正是把学习当做一生的课题的榜样。
纽特·阿克塞波青年时代就渴望学习语言、学习历史,渴望阅读各种名家作品,以使自己更加聪慧。当他刚从欧洲来到美国北达科他州定居时,他白天在一家磨坊干活,晚上就读书。没过多久,他结识了一个名叫列娜·威斯里的姑娘,18岁就和她结了婚。此后他得把精力用在经营农场上,还必须养儿育女,多年以来,他几乎没有时间学习。
终于有那么一天,他不再欠任何人的债务了,他的农场土地肥美、六畜兴旺。但这时他已经63岁了,让人觉得仿佛不久就要跨进坟墓,没有人再需要他,他很孤独。
女儿女婿请求他搬去和他们同住,但纽特·阿克塞波拒绝了。“不,”他回答说,“你们应该学会过独立生活。你们搬到我的农场来住吧,农场归你们管理,你们每年付给我400美元租金。但我不和你们住在一起,我上山去住,我在山上能望见你们。”
他给自己在山上修造了一间小屋,自己做饭,自己料理生活,闲暇时去公立图书馆借许多书回来看。他感到自己从来没有生活得这么自在过。
开始,纽特·阿克塞波仍改不掉多年养成的习惯:清晨5点起床,打扫房间,中午12点准时吃饭,太阳落山时一准就寝。但他很快发现这些事情完全可以随自己高兴,什么时间做都可以。实际上,这些事即使不干也没有什么关系。于是他一反过去的老习惯。早上他常常在床上躺到七八点钟。吃罢饭,他往往会“忘记”打扫房间或清洗碗碟。但是,他后来开始在夜间外出作长距离散步,这才是他真正告别过去,向着新的、更加自由的生活迈出的最为彻底的一步。(www.xing528.com)
在他一生之中,白天总是有很多工作要做,累了一天之后,天一黑就没法不睡觉。现在可不同了,白天过完,夜晚他可以出去散步,他发现了黑夜的奥秘。他看到了月光下广阔的原野,他听到了野草和树在风中摇曳发出的声音,有时他会在一座小山头上停下,张开双臂,站在那儿欣赏脚下那一片沉睡的土地。
他这种行径当然瞒不过镇上的人,人们认定这个老头的神经出了毛病,有人说他已经成了疯子。他也知道别人是怎样看待他的,从人们向他提出问题时所说的那些话,以及人们看他做事时的那种眼神就不难了解到。他对别人看待自己的态度感到十分气恼,因而也就更少和人们交往,他用来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了。
纽特·阿克塞波从图书馆借回来的书中,有一本现代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名耶鲁大学的青年学生。小说叙述他怎样在学业和体育方面取得成就,还有一些章节描述了这个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交生活。
纽特·阿克塞波现在64岁。有一天凌晨3点钟,他读完了这本小说的最后一页。这时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去上大学。他一辈子热爱学习,现在他有的是时间,为什么不上大学?
为了参加大学的入学考试,他每天读书许多个小时。他读了许多书,对几门学科已有相当把握,但拉丁文和数学还有点困难。他继续发奋学习,后来终于相信自己做好入学考试的准备。于是,他购置了几件衣物,买了一张东去康涅狄格州纽海芬的火车票,直奔耶鲁大学参加入学考试。
他的考试成绩虽然不算很高,但及格了,耶鲁大学录取了他。他住进学生宿舍,同屋的人名叫雷·格里布,曾当过教师。雷的学习目的是得到一个学位,以便再回去教书时可以挣更高一点的工资。雷在学生饭堂打工、挣钱交学费,雷不喜欢和别人讨论问题,不喜欢听音乐。
纽特·阿克塞波感到很惊讶,他原以为所有的大学生都和他一样喜欢谈论学问。
进大学还不到两星期,纽特·阿克塞波发现自己很难融入到其他同学中。他们笑话他,不仅仅因为他年龄大(虽然白发苍苍的他坐在台下,听一个年龄比他儿子还小的教师在台上讲课,那情景也实在些古怪),还因为他来上学的目的与众不同。那些学生选修的科目都是为了更有利于以后找工作挣钱,而他和大家都不一样,他对有助于挣钱的科目不感兴趣。他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他的目的是要了解人们怎样生活,了解人们心里想些什么,弄清楚生活的目的,使自己的余生过得更有价值。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够有自由的感觉,能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你也应该用这种态度看待生活:将生活看成是在你前面无限延伸的、漫长的、永无止境的道路,只有坚持学习,不断地努力向前走,才不会在中途迷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