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就是指中国历史长期积淀和流传下来的,对社会及其成员发展和进步具有深远影响的优秀道德遗产,它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和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内容博大精深,非常丰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源泉。中国的传统道德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重视整体利益
中国传统道德中渗透着一种以天下利益为重的整体主义思想,“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支柱。这种整体意识延伸在义利关系上就是“忠义”思想,延伸在群己关系上就是个人对整体和他人应尽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延伸到人己关系上就是先人后己的思想。传统的整体精神中的公私分明、义利之辨和先人后己,我们吸收其作为一般的道德原则和评价标准,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加以改造,对今天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有重要价值的。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把人和人的关系概括为五个基本的方面:“父子有亲”即父慈子孝;“君臣有义”即君义臣忠;“夫妇有别”即夫和妇柔;“长幼有序”即兄爱弟敬;“朋友有信”即朋友间以诚信相待,并把是否尽到了五伦关系的义务,作为对个人道德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把在处理五伦关系中达到尽善尽美的人称作“圣人”,即理想人格。并把“明人伦”作为“王天下”的大法,提出强调“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的人伦价值观。中国传统道德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明确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3.自强不息的精神(www.xing528.com)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名著《易经》上的两句话,鲜明而又生动地表明了中国人的人生态度、立身精神和理想境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思是,天道的运行,是刚劲强健的,有道德的人,应当效法天道,自强不息,积极有为,勉力向前,永无终止。自强不息就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整体主义思想,也都源于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意思是大地的气势是宽厚和顺的,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中国传统道德把“刚健”和“自强”看做是“君子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刚健”和“自强”的思想在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正直的人发愤图强,不屈不挠。
4.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
中国传统思想认为,人生价值的最大追求,是对人类、社会、整体的幸福的探索和追求。追求这种最高的理想,是一个人的崇高人格的体现,是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中国传统思想认为,作为外在的社会地位、财富、荣誉都将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是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的。只有人的道德品质,才属于人自身的、内在的东西,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家们认为,在人的一切需要中,道德需要是一切需要中最高尚的需要。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1]就是强调人的道义需要高于生命需要。
5.提倡个人的自身修养
中国传统道德把是否陶冶成具有“慎独”的品格,看做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中国传统道德认为:“道德人格”的实现,主要靠坚持不懈的道德修养。在道德修养上,孔子特别强调“内讼”、“自省”。曾子强调“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更加突出培养“浩然正气”的重要性。在《大学》和《中庸》中,提出了修养的最高标准,即“慎独”的境界。在中国历史中,传统道德之所以发生过那么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能够同自身的修养紧密结合起来。
以上五个方面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概括。由这些道德传统又可以衍生出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爱国爱民、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艰苦朴素、勤劳节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和尊师敬业等德行,还形成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仁民爱物和发愤图强等人生哲学和人生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