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信念的含义和特征
1.信念的含义
信念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定的对某种理论主张或思想见解及理想坚信无疑,并要努力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融合和统一。它是以一定的认知为基础,包含着认知,并在认知基础上产生某种情感,从而接受某种理论主张或思想见解及理想,并为其实现而产生坚持不懈的努力的一种心态。这种努力长期不断地坚持下去,就在人的内心产生一种坚定信念,即非这样做不可的内在要求。
信念是一种综合的精神状态,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或想法。在本质上,信念表达的是一种态度。如果说知识是客观的,那么作为态度的信念是主观的。“信”是信念突出的本质特征,信念的强度,取决于人们的信任程度,人们对某一对象的相信,占据核心地位,是信念形成的关键。即使是对于外界歪曲的反映而得来的认识,只要人们相信,就有信念的确立。因此,信念强调的不是认识的正确性,而是情感的倾向性和意志的坚定性。由于信念的具体内容与拥有信念的人有着密切关系,这样信念已超出单纯的知识范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成为一种综合的精神状态。
2.信念的特征
信念具有稳定性。信念是在人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中积淀了一个人多年的生活经验,包含了社会环境对他的长期影响。对对象的一般认识由认同而内化为信念,经历了情感深入,它既具有理智上的坚信不疑,还得到了情感上的强烈支持。因而,信念获得了远比一般认识强的稳定性。一个人要形成一个信念,需要经历许多实践的验证和情感的投入。一旦信念形成就比较难于改变。即使以后在认知层面上对信念产生疑惑,情感上强烈的认同也会在相当程度上支持既定的信念。当然,这不是说信念不可改变,只有当长期反复实践和验证,确认其错了时才会改变。信念改变之不易,也从反面证明了信念的稳定性。(www.xing528.com)
信念具有执著性。人的信念一旦形成,便会持坚决相信的态度。当一个人的内心拥有坚定的信念时,他就会全身心投入信念所要求的事业中去。精神上对自己相信和追求的事业全神贯注,态度上对自己的事业充满高度的热情,行为上坚定不移。信念是成就事业、推动人们迈向成功的精神动力。信念使弱者变强,使生命辉煌,使灵魂不朽。当然,信念的执著性并不意味着盲目地排外,并不意味着信仰的狂热和失去正常的理智,而应该保持比较广泛的社会联系,倾听现实的声音,并保持判断是非的能力,以免造成信念的偏差。事实上,当一个人执著于自己的人生信念和理想时,就会超脱个人名利,成为心胸宽阔、精神自由的人。
信念具有多样性。信念是多种多样的,具体表现为:在阶级社会里,不同的阶级由于阶级利益、政治立场等不同会具有不同的信念。不同的人,由于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要和具体经历等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乃至截然相反的信念。同一个人,在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都可能产生相应的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道德、理想、科学、真理、审美、事业和爱情的信念,以及其他人生信念,因而对同一个人,信念也是多种多样的。
信念具有亲和性。这是信念在情感上的表现。一个人对于自己信念相同或相近的人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古话说的志同道合就是这个意思。有相同信念的人,相互之间有共同语言,感情上比较接近。而相异或相反的信念则可能导致人们之间关系的疏远和情绪上的对立。
信念具有复合性。信念是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的统一体。信念作为人们强烈认同的认识,是与人的感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坚定的信念往往伴随着炽热的感情,而人们的行动正是在这种炽热的感情驱使下进行的。信念不是深藏于人的内心的东西,它总要向外表现出来,表现为行为和实践意志。在信念的鼓舞下,人们的意志是坚强的,行为是坚决的,而且始终不渝。正如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有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具有更大的威力。”
3.信念与信仰
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信仰比信念更高一层次,这种更高不仅表现在主体的笃信程度上,更突出地表现在它是关于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领域。信仰往往涉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涉及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归宿,以及人生活在其中的宇宙的起源、存在和未来等一系列极其重大的形而上学问题。信仰体现着人对人生和社会的价值理想的建构或最高价值承诺,融系着人对精神家园和终极关怀的寻觅,因而它在根本上影响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活动,凝聚和整合着人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它站在价值观的最高处,又像人生海洋彼岸的灯塔,光照并指引着人类的各种具体的价值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