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理想的形成及作用
理想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它来源于人对自身现状的永不满足,来源于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人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就产生了理想。
1.理想的形成
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一种精神现象,是在对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在实践活动中,人们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而且改造主观世界;不仅认识和满足自己当前的需要,而且探索和追求自己将来的需要。当某个目标实现后,又会有更新、更高的追求。理想的本质是客观必然性的运动趋势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
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理想不是人们头脑里固有的,而是同一定时代的生产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定社会的历史条件和经济政治关系的产物。不同时代、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想。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深度、广度不同,所追求的目标也不同。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只能把争取获得更多的劳动产品作为自己的理想,不可能产生用电脑控制生产的理想。在阶级社会里,理想必然带有特定阶级的烙印。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都是从他们所处的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出发的,没有也不可能有各个阶级都信奉的超阶级的社会理想。
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从形式上看,理想是主观的精神现象,主体的需要、价值观、人生观等影响着人的理想的形成。从内容上看,理想是对客观现实的自觉反映,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因为理想内容的客观性,决定了它最终是能够实现的。如果理想脱离了实际,就会变成幻想,甚至是空想。理想同空想和幻想有着严格的区别。空想是一种没有客观依据、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现的现象。幻想有两种:一种是完全不切实际的想象,即空想;另一种是在现实中有一定的根据,但根据尚未展开,不具备必要条件的现象,一旦条件具备,它就可能转化为现实。例如,“嫦娥奔月”这一神话,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已将它变成现实。(www.xing528.com)
人们的理想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实践和思考,但它不是简单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对现实认识、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未来提出更高目标的追求。人们的向往和追求总是由低到高、由近及远地变化着,这是由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理想是勾画未来、设计未来的。它在思想认识上,在精神追求上,是超过现实、高于现实的。理想是一种美好的向往和追求,没有超前性,就不值得向往和追求了。例如,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前对新民主主义社会、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追求是超前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制定的“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也是超前的。我们计划到21世纪中叶即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使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到那时我们可以无愧地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这样的理想目标也是超前的。
2.理想的作用
诗人流沙河的一首诗《理想》,鲜明生动地描述了理想的作用:“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生力量的源泉,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理想对一个人如何选择人生道路具有决定性意义。人有了理想,就会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平凡中看到伟大,在困难中看到成功,在失败中坚信胜利。没有理想的青春是灰色的,没有理想的行为是盲目的,没有理想的生活是乏味的……没有追求只能是浑浑噩噩、醉生梦死。当人们走到生命的终点而回首反顾的时候,每每都有切肤之感:强者与弱者、奋起和沉沦之间其实就是理想的差别,一切强者都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起,一切弱者都是因为失去了生活的目标而沉沦。当你设计自己理想形象的时候,切莫忘记刻在历史航标上的这个真理:为着崇高理想而拼搏一生的人,本身就是一座永不褪色的大理石雕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