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政治思想领域的相对宽松
要想全面深入地调整国民经济,就必须有举国一致团结奋斗的精神作为政治上的保障。然而,这时的党内关系和党群关系却存在着严重的不正常现象。首先是历次政治运动错整了许多人,使数以百万计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受到了严重伤害。其次是知识分子遭到压抑。他们被定性为“资产阶级”的,科学工作者被批为“白专道路”、“白专典型”。文艺工作者则处于无所适从的消沉状态。最后是党内外民主空气严重不足。“反右派”封了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的口,“反右倾”又封了党内干部的口,真心话、老实话少了,假话、空话和大话却到处风行,出现了“三看三不讲”(57)和开口“不离三六九”(58)等令人痛心的现状。
这种状况不改变,调整工作势必困难重重。这样,纠正“反右派”以来历次运动中的过“左”错误,就成了调整时期的一项重大举措。1961年5~6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中央发布的《关于讨论和试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的指示》中,都要求对近几年批判和处分错了的干部、党员进行甄别平反。这一工作首先从农村开始,到1962年上半年,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各地快慢不一,效果差别较大。1962年4月27日,邓小平主持中央书记处发出了《关于加速进行党员、干部甄别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强领导,加速进行”。到同年8月,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已甄别党员、干部365万人,认定原结论全错或部分错了的占70%;甄别群众370万人,全部予以平反。同时,中央统战部也开会,决定对在“交心运动”、“拔白旗”、“反右倾”及其他运动中,受到批判、斗争、处分、戴帽的知识界、工商界、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宗教界人士等进行甄别平反工作。此前,1959年9月17日,中央曾发出《关于摘掉确实悔改的右派分子的帽子的指示》,1959年和1960年,两批为“右派”摘帽9万多人,1961年摘帽12.9万人,共达22万余人。1962年进行了第四批“右派”摘帽工作,1964年又进行了第五批摘帽,通计摘帽30余万人。在他们的工作安置、家属子女的待遇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工作。(www.xing528.com)
为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才智,周恩来、陈毅、聂荣臻等领导人,在1961~1962年间,大力投入到了调整党同知识分子的关系、纠正党在知识分子政策上“左”的偏差的工作中。1961年6月19日,周恩来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讲话,阐述了艺术民主、解放思想、文艺规律和文艺工作纪律等问题。他要求领导者以身作则,切实扭转风气(59),反对动不动就搞“五子登科”(60)。他与陈毅、聂荣臻在多种场合,都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一属性判断提出批评和纠正,认为“知识分子就是知识分子,人民的知识分子”(61)。1962年3月6日,陈毅在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会议上讲道:“不能够经过12年的改造、考验,还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顶帽子戴在所有知识分子的头上,因为那样做不合乎实际情况”。他说,应该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之帽,加劳动人民知识分子之冕,“今天我给你们行‘脱帽礼’”。
这一时期,党部分地恢复了关于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正确判断,进行甄别平反工作,号召尊重科学和知识,鼓励知识分子更多地去钻研业务,提倡放松控制,为知识界开放更多的言论自由,为知识分子提供较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其目的主要是出于政治经济的需要,即要赢得知识分子的合作,就必须使知识界充满活力,为科学、艺术、技术、经济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气氛和环境。因此,它并不意味着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左”倾的理论思想已经被彻底抛弃。虽说如此,由于采取了相对有限度的温和政策,毕竟在政治思想和文化学术领域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这对于党紧密地联系和团结知识分子,发挥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都起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