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国民经济的大幅度调整和好转
自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实施“八字方针”,到1965年为止,国民经济分阶段进行了调整。1961年1月至9月,是调整的初期阶段,主要抓了恢复农业、调剂市场、精简职工等方面的工作。1961年9月到1962年底,是调整的决定性阶段。1963年到1965年,在继续调整的基础上,国民经济开始走向恢复和发展。
在后两个阶段,特别是西楼会议以后,党和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有力的措施,以大幅度地调整国民经济。首先,继续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到1961年底,已减少职工872万人,城镇人口减少了1000万人左右。在此基础上,又精简职工1068万人,减少城镇人口1600万左右。其次,压缩基建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基建投资总额1960年为388.7亿元,1961年削减为127.4亿元,1962年又压缩为71.3亿元,停建缓建了一批项目,留建项目则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新增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逐年上升,1960年为68.8%,1961年为74.5%,1962年达79%。再次,降底工业生产发展速度,调整工业内部结构。1962年5月确定的年度经济计划指标,工业总产值调低为880亿元,钢产量为600万吨,基本与实际相符。若同1960年实际生产水平相比,工业总产值下降了47%。调整后,中央和国务院采用“关、停、并、转”的措施,对工业进行了大改组、大调整。1961年1月至次年10月,全国县以上工业企业共减少了4.4万个,相当于1960年底工业企业总数的45%。复次,进一步回笼货币,消灭财政赤字,并改进财政、银行管理体制,保持财政、信贷、市场、外汇的平衡。最后,进一步调整农村政策,保持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集体所有制长期不变。(www.xing528.com)
经过整整5年的努力,实行“八字方针”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工农业生产摆脱了困境,并有了恢复和发展。1965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2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7年增长了59.9%。主要农作物产量,粮食为19453万吨,棉花为209.8万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原煤达2.32亿吨,原油为1131万吨,钢1223万吨,除粮食外,都比1957年生产水平有大幅度增长。另外,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国民收入总额、人均收入额都比1957年高出许多。城乡人民生活也有所改善。总之,5年的调整工作成就显著。但是,不容否认,它也存在着不少缺陷和问题。就总体而言,农业的调整恢复明显要逊色于工业。因人口增加的影响,1965年的人均粮食产量远在1957年水平之下,这使得1962年中央决定5年内逐步减少粮食进口的目标几乎无法实现。虽然1965年的人均国民收入(194元)要高于1957年(142元),但个人消费却未能达到“一五”计划时期的水平,这主要是受农业消费品产量上升幅度太小的影响,如1965年人均粮食、棉布消费量比1957年要分别低10%和8.7%。这反映出重视工业,忽视农业的观念还有着潜在的影响。事实上,到1965年底,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已达到960亿元,是1957年的3.5倍,要求恢复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的压力应当说一直存在着。在调整的最后3年,投资率开始急剧上升,而用于农业的投资比例却由1962年的21.3%下降到1965年的14.6%,这也是耐人寻味的。另外,“大跃进”的严重教训并没有被足够多的党的高层领导人所完全理解,经济工作和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上的“左”倾错误指导思想也未能得到深刻的认识与纠正。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这种“左”的理论与思想又重新抬头并发展起来,这才真正是调整时期一个非常重大的,甚至可以说是致命性的缺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