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三年经济困难
在连续3年的“大跃进”之后,紧接着便是严重的经济困难局面。事实证明,随着政治风云的翻来覆去,我国的经济建设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起大落的现象,形成了极难治愈的严重经济困难,给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创伤。
第一,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1958年至1960年,积累率平均高达
39.1%,而国民消费水平却大幅度下降。1957~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也由1957年的5.7∶4.3变为1960年的8∶2。
第二,基本建设投资过多,规模过大,积累过高,而效益却极差,浪费惊人。1958年至1960年基建投资合计996亿元,比“一五”计划5年的总和(550亿元)还要多81%。这3年间,积累率分别达到33.9%、43.8%和39.6%,而投资效果却愈来愈差,1959年和1960年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分别为69.2%和68.8%,远远低于1957年的93.4%。3年中合计损失达220亿元,占到基建投资总额的22.1%。
第三,工农业生产全面“跃退”。在重工业孤军冒进的同时,轻工业产值在1960年只达到550亿元,比上年减少9%,棉纱、棉布产量下降了28%左右,食糖等轻工业产品下降了60%多。农业方面,1960年的粮食、棉花、油料产量分别跌到了1951年和建国时的水平,粮食形势尤为严峻(见下页表7)。
由于粮食产量连年下降,高征购、高销售却依然如故,使得农村粮食短缺,国库存粮无几,不得不“从1961年开始至1964年,每年进口100亿斤左右”(51)。(www.xing528.com)
表7 1957~1960年各年度的粮食状况
第四,国家财政连年出现大量赤字,商品价格上涨,通货膨胀严重。“大跃进”3年的财政赤字分别为21.8亿元,65.8亿元和81.8亿元,合计达169.4亿元。为弥补赤字,又大量发行货币,1959年末货币投放量为75亿元,1960年上升到96亿元,1961年高达125亿元。但国家掌握的商品库存锐减。两方面失衡,造成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日趋严重。
第五,由于商品(尤其是农副产品)奇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从1957年到1960年,城乡人均年粮食、植物油、猪肉消费量分别下降了19.4%、23%和70%。人民身体素质每况愈下,而紧张的跃进大干又未有穷息,再加上疾病的流行,使非正常死亡现象大面积发生。在那“低标准”、“瓜菜代”的大饥荒岁月里,许多地方食堂断炊,饥民外逃,浮肿病不断蔓延。仅河南信阳地区,就有上百万人死于饥饿。河南省委给中央的报告承认:“自1959年10月到1960年10月,全省死亡人口达190多万……估计问题彻底揭开以后,全省死亡人口在200万人以上。”(52)据测算,中国人口总数1959年为6.72亿人,1960年为6.62亿人,减少了1000万人;1961年比1959年减少了1300万人。按当时20‰的人口净增长率推算,正常情况下1961年总人口应比1959年增加2700万人,两者相加,1959~1961年的非正常死亡和减少出生人口数,当在4000万人左右。
一个非正常死亡人口数千万,一个3年经济损失估算为1200亿元,这就是3年“大跃进”的惨重代价。造成这种严重局面的原因固然很多,如1959~1961年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数亿亩农田受灾和粮食的大面积减产;又如苏联乘人之危,撤退专家,催还欠债等,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但更主要的,恐怕还是决策和政策失误等人为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的盲目蛮干,对群众运动的过分迷信,对人的主观意志作用的无限夸大,对客观经济规律的忽视与违背,高指标、瞎指挥、强迫命令风、浮夸风、共产风的大肆泛滥,自欺欺人式的纸上跃进,决策者的无知、狂热与连续失误,种种因素交汇一起,无形中更助长了天灾肆虐的烈度,人祸加上天灾,终于酿成了建国以来空前罕见的大惨剧。那样荒唐的“跃进”,如此昂贵的代价,其沉重教训永远值得后人记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