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我国古代的通海运河吗?
在我国山东省境内,历史上曾有过一条通海的运河,它就是横断山东半岛的胶莱古运河。由于时间的远久,许多人并不知晓。说起这条运河的开凿,还要从元代谈起。
元朝定都北京,当时称之大都。由于北方缺粮,每年要从江南调大批粮食物资运往大都。如果靠车马陆路运输,时间长,费用也高;而利用京杭运河则运量有限;走海路,既快捷,运费也便宜,但海上行船,风浪大,易出事故,特别是海船绕过山东半岛顶端的成山头时,常因风大浪高而翻船。于是,朝廷决定在山东半岛的胶州湾至莱州湾之间开挖一条运河,使南来的海船通过运河把粮食直运津沽。数万名官兵及当地百姓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挖通了这条两端通海的大运河。然而,运河挖通之后人们发现,由于山东半岛中部多是坚硬的花岗岩岩层,开凿困难,挖掘的河床较高,运河两端的入海河段河床较低,所以,吃水较深的海船仍无法通过。这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运河虽然是挖通了,实际的通行能力却受到很大限制;实际上,那时的运河只能走小舟。
到了明代,“南粮北运”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人们又在唐岛湾至胶州湾加修了一段运河,并给它起名叫“马家濠”。海船可以经这段运河自由通行。在胶莱段,人们试图采用船闸来提高水位的方式,使海船能顺利通行。但是,由于技术等问题无法解决,吨位较大的海船仍无法通过这部分河段。(www.xing528.com)
清代时人们又第三次提出重修胶莱运河,但因经费、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未曾施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又一次提出修通胶莱运河。但是,由于“大跃进”和“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整修胶莱运河的计划又一次被搁浅。
而作为胶莱南运河的“马家濠”,曾通航了300多年,到清朝后期逐渐淤积而无法航行,到解放时只剩下几段小河沟了。今天,古运河的河道已被全部填平,只留下了濠南头、濠北头等地名,古运河就此消失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