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草原
1.草原概况
草原(grasslands)或叫草地(grass land),过去人们已经习惯将中国草原笼统地划分为北方温带草原及南方亚热带和热带草山草坡(即草地)。根据地区与生态类型特点,中国草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内蒙古高原温带草原、青藏高原寒带草原、亚热带与热带草山草坡和新疆阿尔泰山西部温带山地草原。中国现有草原总面积3.92亿hm2,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草原面积的12%,占国土面积的41%。
中国草原是欧亚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欧亚草原以水热为主的生态环境组成了草原植被成分与生育结构。其共同特点是以旱生丛生禾草为优势成分,其中针茅属(stipa)植物为主要建群种,从我国东北的松辽平原向西南呈带状连续分布,直至青藏高原。草原植被中有许多共有属,如冰草属(Agropyron)、羊茅属(Festuca)、早熟禾属(Poa)、溚草属(Koeleria)、异燕麦属(Helictorichon)、锦鸡儿属(Caragana)、黄芪属(Astragalus)、蒿属(Artem isia)、驼绒属(Ceratoiedes)等。
内蒙古草原是中国温带草原的主体,草原面积7880万hm2,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0.1%。除青藏高原独特的高寒草原外,内蒙古几乎拥有中国温带所有的植被和草原类型,含有被子植物2221种,牧草植物占22%。青藏高原植被类型在长江源头,比较简单,建群种为紫花针茅并有小片高寒灌丛。雅鲁藏布江上游高寒草原,占据着沿江沼泽化草甸之外的全部河谷,主要建群种紫花针茅、藏籽蒿、藏南蒿(A.yourghusbandii)、青藏蒿(A.duthreuil-derhinsi)等。在高寒草原之上分布着小蒿草甸及稀疏植被,最常见的灌丛是变色锦鸡儿(Caragana Versicolor);雪绒高度约为6000m。
新疆天然草原约5725.8万hm2,在全国位居第三位。新疆阿尔泰山西部山地草原,为地带性荒漠草原植被,其群落组成与内蒙古高原草原和青藏高原寒草原有明显的差别。它由多种植被区系成分组成,其中,有哈萨克斯坦草原成分,广布着针茅属植物;有内蒙古草原成分及其最具特色的中亚荒漠中的短命植物,如厚柱苔草(Carex pachystilis)、囊果苔草(C.Physodes)。
我国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占地域一半,自然地理环境和地貌特别复杂,高山草坡植被资源丰富,面积很大,但较分散,难以准确统计,至少占1亿hm2。我国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有种子植物1467属,占全国种子植物总属的51.1%。禾本科和豆科占我国禾本科和豆科植物属的80%。其中,禾本科牧草有雀裨属(Paspalum)、马唐属(Digitaria)、芒属(Miscanthus)、狗牙根属(Cynodon)、鸭茅草(Dacty lis),豆科牧草有苜蓿草(Medicago)、野豌豆属(Vicia)、山黧豆属(Lathy rus)、胡枝子属(Lespedeza)、草木犀属(Melilotus)、黄芪属(Astraglus)、三叶草(Trifolium)、百脉根属(Lotus)、葛属(Pueraia)等都是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广泛分布,数量多的重要牧草。但是南方的牧草业没有北方集中,且大规模发展受到限制,还有部分湿地草甸不能开发,更需保护。
草原是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生物群落及其周围环境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的基本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纯自然的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不是一条简单的直线食物链,而是多条相互交织、相互依存的网状关系。草原上野鼠、野兔的数量受老鹰数量的影响,老鹰减少了,则老鼠、野兔会大量增加而危害草原。但是,当今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时刻受着人类的放牧影响。人们收获牧草和畜牧产品,把营养物带出草原,如果不控制放牧量或不把一些营养元素归还给草原,草原就会逐渐衰退。草原生态系统又是一个能量开放系统,要想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就得不断向系统输入能量,加强人工管理。然而,我国对草原的生态系统的维护意识是很不够的。
近半个世纪,我国广大草原由于农业开垦和过度放牧,导致“三北”各地草原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恶化。据2000年调查,我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三化”(退化、沙化、碱化)草原面积十分严重,每年要减少65万~70万hm2。由于草原退化和沙漠化之加剧,其结果是西北高原水土严重流失,沙尘暴频发。据2005年12月首次全国草原全面监测结果报道,大部分草原“不堪重负”,放牧超载40%以上;草原的灾害比较严重,“三化”仍在加剧。(www.xing528.com)
2.草原与农林牧关系
在“三北”草原地带,应建立草原、草地为中心的农林牧生态系统与生产关系。近百年的农牧实践证明了两个道理:①过去的内蒙古大草原,人少地多、草肥,牛羊的养殖量有限,从事农牧活动后天然草原能够获得自然恢复。②到了20世纪后半期,开始搞农业开垦和饲养业,因过度放牧和人群的活动增大,草原生态系统很快受到破坏,牧草的产量、质量很快下降,导致草原衰退以致沙漠化。这样的农牧关系,不能靠自然更新,只能靠科学管理。
阿拉善草原的沙化变迁很能说明问题。阿拉善是内蒙古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一个盟,其境内分布着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全盟荒漠化土地比例高达82.9%。谁知这里曾经是水草丰美的天堂,是丝绸之路的要道重镇。现在却变成了中国沙尘暴最主要的策源地。阿拉善的荒漠化虽与气候干燥有关,但也与近代人口增加,过度放牧与开垦等人为因素息息相关。据统计阿拉善人口总数已由1949年的3.41万人,增加到20世纪末的近20万人,全盟牲畜总数达218.5万头(只),超载率高达70%。
据记录,在过去的2000年中,阿拉善平均30年发生一次沙尘暴,而近几年大增,仅2001年就发生了27次;全盟绿洲面积由50多年前的6500km2退化到3328km2。横贯东西的梭林由过去的1700万亩锐减到了300多万亩,原有130多种植物,现仅存30多种;180余种野生动物或迁徙他乡,或濒临绝迹;草场退化面积达334万hm2以上,许多草场已无草可食。长期以来,中央投入大量资金,采取了许多方法,力求控制住阿拉善地区的荒漠化扩展,但收效甚微。经验告诉人们,植树造林作为主要治沙方式效果不好,关键还在“退牧还草”,减少人口与生态负荷,使其自然恢复。据知仅几年的全区的禁牧区植被由12%提高到20%,草原高度由12~20cm提高到30~35cm,产草量由8.6kg/亩增加到33.5kg/亩。由此可见,内蒙古草原生态恶化还是人口增大与过度放牧所致。
所以,我们还必须结合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草)工程来分析,使之理解更为深刻。国家在1999—2010年12年间,完成退耕还林还草700万hm2,由此提高森林覆盖率3.35%。作为一项生态恢复工程,应当遵循生态优先、经济效益次要的原则,这是由工程性质和任务决定的。然而,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压力,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
从理论上讲,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改变西部地区长期不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使农业、畜牧业、林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林业与果业的比重大幅度上升,畜牧业和粮食生产调整到环境承载限度之内,形成经济与环境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退耕还林还草涉及农民的生计问题,为保证这项工程能真正“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必须将经济利益寓于生态利益,才能把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民要致富这三项目标协调起来。这里既有政策性问题也有技术性问题,在实施过程中,涉及问题更多,专家们对此有过许多讨论。
当然,作为有经济实力的市级地域,如能统一规划,执行起来就方便多了。有资料表明大庆市草原面积占黑龙江全省的1/6,曾发生过掠夺式的超载放牧,使得昔日大庆人引以为豪的草原生态变得植被稀疏,优质可食牧草逐年减少。草原亩产量由80年代的150kg降至2000年的50kg,而沙尘暴天气频发,才引起当地政府部门的关注。2001年大庆市决定调整畜牧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利用5年时间,在全市实行草原分区休牧,对天然草场、人工草场、林地、沙丘实行严格禁牧,恢复草原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据大庆畜牧局草原站工作人员估计,草原禁牧“休息”,很快可以恢复。轻度退化草场休牧3~5年,覆盖率可达到80%,牧草亩产量可提高30%~4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