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然保护区
1.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野生濒危动植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自然保护区按其主要保护对象可分为三个类别九个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与草甸、荒漠、内陆湿地和水域、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五个类型);野生生物类(包括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两个类型);自然遗迹类(包括地质和古生物遗迹两个类型)。国家自然保护区于1956年开始规划和建设,广东鼎湖山为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63年中国第一个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蛇岛自然保护区建立。1995年国务院批准林业部颁布《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于1996年全国实施,主要包括云南西双版纳,江西鄱阳湖,陕西秦岭的佛坪、周至、朱脊梁、大白山,湖北神农架等地。在自然保护区中,吉林长白山,四川卧龙,贵州梵净山,湖北神农架,福建武夷山,内蒙古锡林郭勒博格达峰,云南西双版纳,广东鼎湖山、盐城、茂兰,浙江天目山等12处加入了国际生物圈保护区;吉林向海、黑龙江扎龙、江西鄱阳湖、湖南东洞庭、青海鸟岛、海南东寨港六处保护区被列入《关于特别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中的国际重要水禽湿地。此外,九寨沟、武夷山、张家界、庐山、泰山等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或自然文化遗产”。
直至2000年,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已建立了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551个,总面积12989万hm2,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2.9%,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71个、省级526个、市县级854个;珍稀濒危动物繁殖场140个,珍稀植物引种栽培场86个,生态示范区试验点和单位215个。
2.国际生物圈保护区
生物圈(biosphere)保护概念来源于1971年人与生物圈国际协调委员会一项主要议题的决议。生物圈保护区的特点:首先,它是保护的典型环境地区,其保护价值需被国内、国际承认,它可提供科学知识、技能及人类对维持它持续发展的价值;其次,各保护区组成一个全球性网络,共享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的研究资料;第三,保护区既包括一些受到严格保护的“核心区”,还包括其外围可供研究、环境教育、人才培训和娱乐活动的“缓冲区”以及外层的“过渡区”或“开放区”。开放区域自然资源可合理开发。(www.xing528.com)
我国1972年参加了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并于1978年成立了“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目前,我国的卧龙、长白山、鼎湖山、梵净山、武夷山、锡林郭勒、博格达峰、神农架和盐城9个自然保护区已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1996年,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获得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家公园与保护区委员会授予的“国际公园成就奖”,九寨沟集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效益并存的管理经验受到世界环保界的广泛关注,九寨沟成为世界自然保护区的典范。
3.我国濒危动植物保护
我国自1980年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以来,努力履行公约,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保护物种资源,一些珍稀野生动物及制品如猕猴、麝香、象牙、犀牛角、虎骨、蛇类等的进口管理得到加强。近10年来,公安海关等部门共查处野生动植物方面的违法案件5000多起,打击了违法犯罪分子。
多年来,我国在开展濒危物种资源调查及科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确认濒临绝灭的兽类物种,除大熊猫外,尚有白鳍豚、金丝猴、羚牛、白唇鹿、东北虎、华南虎等。其中,已对大熊猫、野马、坡鹿、白冠长尾稚、扬子鳄等动物的人工繁殖获得成功,种群数量得到增加。同时,还建立了一批濒危动物拯救基地,包括原产我国已绝迹的而再引进的野马、高鼻羚羊、麋鹿返回故乡,为恢复野外种群奠定了基础。
为保护野生动植物,国家林业局规划在全国建立61处野生动物救护基地和16处珍稀植物种源繁育基地;建立600家较大规模的野生动物养殖场,180家野生动物自然放养场和170处国际、国内狩猎场;建立了9家野生动物园。为了保护藏羚羊移迁特性,在青藏铁路修建时,特建立起几处几公里长的高架桥通路,以供藏羚羊自由迁移活动。近半个多世纪,我国先后在北京、杭州、西安、贵州等地,建立起了100多处植物园对濒危树种进行引种繁殖,1000多种珍稀植物得到了保护和繁殖,国内引种的植物已达1万多种。其中,北京和西双版纳的规模最大,引种的栽培植物均达5000余种。我国特有的金花茶、银杉、水杉、珙桐、普陀鹅耳杨、天目铁木等人工培育成功。
1974年6月10日,我国第一个珍稀野生动物精子库在成都建成,并建立了长期贮藏和动物供精档案。它已分别向有关科研单位和动物园提供配种及冷藏精液,有效地对大熊猫(Ailuropod melanoleuca)、金丝猴、铃牛、金钱豹等种进行繁殖试验。目前,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是国内唯一进行人工繁育的专门机构,建立了人工授精技术和成套抚养技术。大熊猫的人工采精和授精都是有相当难度的。这项技术始于1997年,近10多年来,基地人工繁育的大熊猫已达100多只,遍及世界7个国家。被称为国宝的大熊猫已有3次人工繁育双胞胎成功,并人工养活了51克小幼崽(经常幼崽体重在100~200克)创下了世界纪录。据悉,目前世界范围最大的野生动物种质库是美国圣地亚哥的生殖细胞库,贮有野生动物精液149种2100粒(管),成都珍稀野生动物精子库位居世界第二位。由此可见,我国近10年来对野生动植保护和繁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已取得很大成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