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洋后生动物分类简介

海洋后生动物分类简介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里不涉及后生动物分类学上的讨论,只是对海洋常见的门类进行略述。多数线虫自由生活,也有很多种类为各种动植物的寄生虫。寄生线虫对动物危害很大,人体寄生虫有如蛔虫、钩虫、蛲虫、丝虫等。它是生活于海洋底质间隙中的一类小型底栖动物。须腕动物特点:身体细长,仅体后具明显分节,无消化系统,是具1至数千条触手的蠕虫动物。腕足动物为真体腔动物,且为三部体腔。

海洋后生动物分类简介

四、后生动物

后生动物(Metazoa)是指所有的多细胞动物。在分类上,根据对称、卵裂、胚层、口和体腔发育与结构划分为10多个门。这里不涉及后生动物分类学上的讨论,只是对海洋常见的门类进行略述。

1.海绵动物(Porifera)

本门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在动物演化上是一个侧支;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约5000多种,代表种海绵(Sponge),淡水种类很少。成体海绵全部营固着生活,虽然海绵有一定形状,呈辐射状对称,但仍有不规则生长。它一端固着,一端开口,称为出水孔,体腔由皮层、中胶层、内层组成。中胶层有石灰质的骨针,架成海绵质的网状支架,内层由特殊领细胞构成,领细胞的鞭毛摆动可以激动水流,由此来进行滤食。海绵动物既有无性繁殖,也有有性生殖。它的再生能力很强,如切成小块,也能独立生活,并能继续生长。海绵动物门(Spongia)在分类上又称多孔动物门(Por fera),因体表多孔而得名,通称海绵,是动物界身体结构极其特殊的一个门类。海绵多孔如絮且成体固着曾被视为植物,但经研究确认为多细胞动物。

2.腔肠动物(Coelenterata)

腔肠动物是一类辐射对称,具有两个胚层及原始消化循环腔的低等多细胞动物,在动物演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门动物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淡水只有水螅、桃花水母等少数种,共约有1万种。腔肠动物门含水螅纲、钵水母纲和珊瑚纲。水螅纲的某些成员具有固着的水螅(Hydra)与自由生活水母体交替的生活史。水螅呈辐射对称的长筒状,而水母体呈伞状。珊瑚纲种类很多,超过6000种,包括钵水母纲,以海月水母和海蜇为代表。圆盘状的海月水母,似月落入水中,故得名,但无多大经济价值。海蜇是我国久负盛名的食用大型浮游动物。软珊瑚、海扇等八放珊瑚和海葵、石珊瑚等六放珊瑚。海葵是潮间带及潮下带群落的常见种。在2000~5000m直至10000m深海区均有分布。珊瑚纲单体,结构似螅纲水螅体,可分为口盘、抗体和基盘三部分。石珊瑚种类多,是热带典型的海洋动物,是碳的钙骨路。珊瑚虫死后的石灰质骨骼构成了珊瑚礁,在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的热带浅海形成了巨大的珊瑚礁。

3.蠕虫动物

蠕虫动物不是分类学单位,但它能使一些外形相近似的门类包括扁形动物、纽形动物、线虫动物、腭咽动物归纳在一起,便于通俗了解。

扁形动物(Platyhelmintnes)为两侧对称,背腹扁平、三胚层、无体腔、不分节、多无肛门、体长大于体宽的蠕虫状动物。它又称扁虫(flatworm),分属5个纲,包括自由生活的涡虫(turbellariana)、寄生具消化道的吸虫(trematoda)和无具消化道的绦虫(cestoda),此外还有单殖纲(Monogenea)和楯盘纲(Aspidocoty lea)。近海涡虫数量很大,其沙滩密度约占小型动物的7%~25%。单殖纲和吸虫纲扁虫主要寄生于鱼类的鳃、皮肤及体内肠道上。

纽形动物(Nemertean)为蠕虫状,两侧对称不分节,具有纤毛、消化道,具分离的口和肛门,三胚层无体腔,因肠管背方多具能外翻和充满液体的吻和吻腔,故称吻蠕虫。用吻器以捕捉食物。纽虫约1100种,大多数纽虫分布于海域潮间带和浅海沿岸,仅少数侵入淡水陆地生境中。纽虫海洋底为主要虫群,但也有少数游泳纽虫;特点因种类不同差别很大,如蟹居纽虫(Carcimonemertes)长仅几毫米,而欧洲的长纵沟纽虫(Lineus Longissimus)体长达30m,是已知最长的无脊椎动物

线虫(nematode)又称园虫(round worm),是典型的蠕虫动物,具长条形,两侧对称不分节,质柔软,具三层胚,具假体腔,消化道完全,却没有专门呼吸和循环系统。多数线虫自由生活,也有很多种类为各种动植物的寄生虫。寄生线虫对动物危害很大,人体寄生虫有如蛔虫、钩虫、蛲虫、丝虫等。很多线虫是海洋鱼类的病原体,一般无危害,但在养殖条件下容易引发病害。在海洋中,线虫是数量最大的底栖小型动物,自潮间带至超深海的海沟中都有线虫分布。目前已有记录的海洋线虫超过4000种(图11-5)。

img170

图11-5 几种海洋线虫的外形

腭咽动物(Gnathostomulid)一开始属于扁形动物门涡虫纲,1969年被确立为动物界的一门。其实鄂咽动物形体结构与扁虫相似,三胚层、无体腔,身体呈蠕虫状。但因咽发达具有一个复杂的咀嚼器,故名腭咽动物。它是生活于海洋底质间隙中的一类小型底栖动物。

须腕动物(Pogonophora)是近代发现的珍稀动物之一。被单独立门,约100余种,分属2纲。须腕动物特点:身体细长,仅体后具明显分节,无消化系统,是具1至数千条触手的蠕虫动物。海生管居、栖管或直立于软泥沉积物中或锚于硬质上。一般虫体长达10~75cm,直径小于1mm,栖管为虫体长的3~4倍。其中栖于深海热液口附近的厚翼海沟虫(Rif tia pachyptila)虫体竟长达3m。海沟虫组织内含有大量共生的硫细菌,能利用热泉硫化氢氧化后释放的能量来固定碳,即所谓化能合成作用,继而滤食含有机物的硫细菌,从而阻止呼吸活动进行,但海沟虫体内血红蛋含量占虫体总重的30%以上,具有很强的携氧力,大量触手不仅能携氧而且也能使硫化氢或甲烷扩散透入体内组织,似乎与氧和硫化氢的结合部位不同,从而保护了硫化氢在血管中氧化而为硫化氢利用,又保护管虫细胞不被中毒。这是具有独特生态适应的循环消化系统。

4.腕足动物(Brachiopoda)

腕足动物为单体具有触手冠和双壳的动物。本门全为海生、底栖,分布于潮间带至深海,约有350种。铲形海豆芽(Lingula unguis)俗称舌形见,是广分布的暖水种,常见于潮间带泥沙滩,可借助柄和壳钻穴于泥土中。腕足动物为真体腔动物,且为三部体腔。触手冠腔为中体腔,内脏位于后体腔中。海豆芽很古老,有活化石之称,在5亿年前的奥陶纪曾繁盛一时。其化记录达3万种。

5.棘皮动物(Echinodermata)(www.xing528.com)

棘皮动物是动物界中既古老又特殊的一门动物。其幼虫两侧对称而成体多五辐射对称体壁中有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且常于皮下向外突出成棘刺有独特的水管系统和围血系统,是后口动物的主要成员。全部海产,约6000余种。大多雌雄异体,受精作用在水中进行。

棘皮动物门包括海星纲、蛇尾纲、海胆纲、海参纲、海百合纲,现存种类约6250种,它们的代表种分别是海星、马氏刺蛇尾、海胆、刺参、海百合,大多为底栖不活跃动物,而幼虫能在海水中游泳。海参(Holothuria)是珍贵食品,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皆有分布,种类达100多种,其中有刺参、棘锚海参、柯氏爪参、纽细海参、黑乳参、梅花参、海老鼠、白尼参、辐海参等。海参体形和体壁与其他棘皮动物显著不同。体呈蠕虫状,有明显次生两侧对称趋势。口、肛门位于前后两端,口周围有一圈由管足特化的触手。无步带沟,腹面管足发达用以爬行,背面管足常转化成乳状突起或锥状肉刺无运动功能。海参无棘身体呈蠕虫状,无腕侧卧于海底又名“海黄瓜”。

6.软体动物(Mollusca)

软体动物习见于海洋、淡水和陆地。通常由头、足、内脏团、外套膜和壳五部分组成。除壳硬外,因体肉柔软而得名。软体动物也是古老动物,繁盛于5亿年前的寒武纪。本门是物种数仅次于节肢动物门的第二大门类,包括腹足纲(如螺类)、瓣鳃纲(如扇贝文蛤)、多板纲(如石鳖)、掘足纲(如胶州湾顶管角贝)、无板纲(如闪耀毛皮贝)和头足纲(如金乌贼),总数达13万种。由于大多数软体动物具有贝壳,因此,软体动物又有贝类之称。软体动物分布广泛,从潮间带(贝壳)到深海区芽豆蛤(Phaseolus)均有分布,大多为底栖生活,尽管骨板退化或变为骨骼的章鱼和乌贼能够游泳,基本上也属于底栖种类。但是,软体动物雌雄异体,生殖细胞成熟排卵、体外受精;典型的胚胎发育,经螺旋卵裂、担轮幼虫、面盘幼虫期,营浮游生活经变态沉入海底营底栖生活。还有头足类侧外,它们贝壳退化,游动器官发达,已属游泳动物。在海洋渔业资源中,贝类如文蛤、牡蛎、贻贝、鲍鱼、螺(图11-6);头足类如乌贼、乌枪、章鱼等,是除鱼虾之外的另一类大宗的海洋生物。全世界的贝类年产量达百万吨而我国也有十万多吨。贝类不仅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且贝壳、珍珠异常精美,可作装饰品和观赏品。

img171

图11-6 几种贝类

7.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本门种类最多,分布广,适应性强,总数达百万种以上,包括有爪纲、三叶虫纲、甲壳纲、肢口纲、蛛形纲和昆虫纲。它们两侧对称、分节,每节具有关节的附肢,体外有几丁质的外骨骼保护。海洋中的种类主要集中在甲壳纲(Crustacea),还有几个纲目具有小型底栖动物的代表。例如蛛形纲的海蜘蛛(Seaspider)广泛分布于海洋中,从极地到热带海洋,从潮间带至7000m深渊底均有所见。桡足目猛水蚤(Bulbam phiascus p lumosus),是极其丰富的海洋底栖类群,约有2400种,它们在软底沉积物上爬行或钻穴或栖息在海藻叶片上,被视为海洋小型底栖动物,是第二个优势类群,在底栖小食网中占有重要位置。

蔓足目(Cirripedia)全部为海洋动物,是甲壳动物中唯一成体营固着生活的一类动物,约有800种。绝大多数蔓足动物个体大小仅几个毫米,身体分节不明显,分无柄和有柄两类,常见的藤壶如东方小藤壶(Chthamalus challengeri)为无柄代表,常见的茗荷类(Lepas anatifera)为有柄代表。肢口纲是古老动物,大多已成为化石,如板足鲎早在三叠幻就已出现,至今未改变其形态特征,故有活化石之称。现在的鲎有四种都生活在海洋中,呈孤立分布。除美洲鲎(Limulus polyphemu)分布于北美洲和中美洲沿海外,其余3种都分布于东南来沿海,为浅海底栖生活。我国沿海已发现两种,即中国鲎(三刺鲎Tachy pleus tridentatus)和园尾鲎(Carcinoxorpius rotundicauda)(图11-7)。

img172

图11-7 中国鲎

A.雌体背面观;B.雌体腹面观;C.雄体背面观;D.雌性第1和第3胸肢;E.雄性第2和第3胸肢

三叶虫生活于古生代海洋,今已灭绝,但留有大量化身体分节、分头、胸尾3部分而身体背面被两条纵沟分为隆起的中轴叶和两侧扁平的侧叶故名三叶虫(图11-8)。由于三叶虫有其特殊的海洋早期节肢动物代表种,与现有各肢节动物类群不同,故有分类与进化研究地位。

甲壳类的生物多样性最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要算十足目(Decapoda),已知约9000种,大家熟知的虾类有中国毛虾、中国龙虾、中国对虾、喇咕虾、日本沼虾、鹰爪虾、磷虾、糠虾以及口虾蛄等,蟹类有关公蟹、三疣梭子蟹、弧边招潮和中华绒鳌蟹(淡水生)等均属此类。头部与全部胸节愈合,头胸甲发达,两侧形成鳃室,内着生各种形态的鳃,鳃是十足目重要的呼吸器官,它的结构、位置和数目是重要的分类依据。虾、蟹是大型底栖动物,但有较强的游泳能力,为捕食性、杂食性动物。中国对虾虽然也喜营浅海底栖生活,但每年有2次洄游的习性,即秋季变尾后迁移入深海越冬和春季回浅海淡水区产卵繁殖。图11-9为中国对虾的生活史。

8.脊索动物

脊索动物是后生动物亚界中最高等的一门,约有45000种,它包括尾索、头索和脊椎三个亚门。本门的主要特征是脊索位于背部,贯穿身体长轴,由结缔组织构成,其中枢神经系统位于脊索背部,成中空管,包括脑与脊髓两部分。脊索是初形成的骨骼,脊椎动物在胚胎期有脊索,长成后脊索由脊椎取代。尾索的代表种为海鞘,头索的代表种为文昌鱼(Amphioxus)。文昌鱼和海鞘只是进化到出现了脊索,反映出无脊椎向脊椎动物过渡的中间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