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海水的自然属性
1.海水的化学成分
海洋环境的固有特性首先是海水的自然属性,水是所有海洋生物生存空间的介质,是构成海洋动物和植物体的最大成分。但是,海水不同于纯水,含有某些溶解性气体(一定量的O2、CO2)和矿物质。海水含3.5%的盐类物质,这些可溶解物含量称为盐度,或用千分率(‰)来表示。目前在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超过80种,占可溶性物质总量的99.9%,它们由11种无机盐离子组成,其中6种是大量离子,即Cl、Na、S、Mg、Ca、K等离子(表11-1),占总固体物重量的99.28%,其余5种是微量离子(表11-2),占总固体物重量的0.72%。此外,海水中还有一些以痕量元素存在,如铁、锰、钴、铜等,它们对生命活动过程也很重要。
表11-1 34.8‰盐度海水中的大量离子
表11-2 34.8‰盐度海水中的向量元素
2.海浪
海浪是发生在海洋中的一种波动现象,又称波浪,是人们所熟知的海水运动形式之一。它有明显的周期性,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运动将重复进行。波浪有各种要素,但最重要的是周期、波高和波长,其次是波速和深度。
海浪分类的方法较多,按生成的原因,可分为风浪、潮波、海啸等。通常情况下,海浪是在风的作用下产生的,所以又可称之为风浪。一般认为由于风吹过波面时会产生压力差,该压力差提供了波浪成长的能量。风力的大小决定海浪的大小,例如,1956年4月2日调查船《鄂毕号》,在印度洋风暴区使用立体照相测量得到,当风速35m/s时,最大浪高为24.9m。
研究海浪对于国防和国民经济有重大意义,因为海浪对海上作战、船只航行和渔船作业均有很大影响。同时,海浪的破坏力也是惊人的,拍岸浪对海岸的压力可达到每平方米30~50t,而巨浪冲击海岩时能掀起数十米高的水柱,因此,建筑海港时必须考虑海浪的作用力。海浪虽有很大的破坏力,但也蕴藏着很大的能量。例如,波高为3m,周期为7s的海浪,跨过4km的海面流过的能量约相当于一个新安江水电站。
3.海流
海流是指海水大规模相对稳定的流动,它是海水的普遍运动形式之一。一般海流是三维的,习惯上把其水平分量称为海流,垂直分量称为升降流。整个世界大洋自表至底都存在海流,其空间和时间尺度是连续的,把整个世界大洋联系在一起,使整个世界大洋得以保持其各种水文、化学要素及热、盐状况的长期相对稳定。
海流形成的原因很多,但归结起来有三种,一是由于海面上的风所引起的强大表层流,它是全球性的系统,与大气环流相对应。二是海水的温度、盐度变化所致。三是与地球的自旋力有关。总之,海水由于风力和地球的旋转,形成了恒定的有一定方向的水流(图11-2)。在赤道以北的水流是顺时针方向的,在赤道以南的水流是逆时针的。赤道的水流分别向北和向南流去,同时,南北极深处的冷水也向赤道流来。海流形成之后,由于海水的连续性,必然在某些海域发生海水辐聚和辐散,导致升降流的发生。这些水流不仅影响海洋生物分布,也影响邻近大陆的气候。
(www.xing528.com)
图11-2 海流图
世界大洋上层环流的总特性,也可用风生环流理论来解释。太平洋与大西洋的环流有相似之处:在南北半球都存在一个与副热带高压对应的巨大反气旋式大环流(即北半球为顺时针,南半球为逆时针),在它们中间为赤道逆流;两个大洋北半球的西边界流(湾流和黑潮)都非常强大而南半球的西边界流(巴西海流与东澳海流)则较弱;北太平洋与北大西洋沿海盆面侧都有来自北方的寒流,在主涡旋北部有一小型气旋式环流。
各大洋环流型的差别是由于它们的形状有关不同所引起的。印度洋南部的环流在总的特征上与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的环流相似,而北部则为季风环流,冬夏两半年环流方向相反。在南半球高纬海区,与西风带相对应的为一支强大的自西向东的绕南极环流。
4.海水温度
海水具有很强的吸热能力,不断地从各方面吸收热量,主要吸收太阳辐射,同时又以各种形式散发自己的热量,主要形式为蒸发,从而保持海洋的热量平衡。海洋的水温在海洋区是比较稳定的,上层区为20℃左右,一年四季只有1~2℃波动,而深海区约为4℃。这种稳定不只靠海水表面的热量吸收与蒸发来调节,还通过海流来交换。
我国近海海水的温度状况,除取决于热量平衡的分布与变化外,还受气象、海流及地形的影响。渤海和黄海北部易受大陆气候的影响,水温的季节变化大;黄海南部与东海的水温与海流、水团的分布关系密切。南海水温显示出若干热带深海特性,即终年高温、地区差异和季节变化小。
根据中国近海水温分布特点,可归纳为冬季型、夏季型和过渡型三类。渤海湾和黄海的冬季表层水温为1~2℃和3~5℃;夏季高温区达26~28℃而低温区为24℃。浙闽东海冬季沿岸一般为6~14℃;夏季水温升至27~28℃,但舟山群岛附近的水温为24℃左右,为海洋上升流所形成的低温区。
关于近海水温的垂直分布,主要与气象因子有关。冬季有强劲的偏北风吹过,海面失热,垂直对流加剧,上下温度渐趋一致,特别在渤海湾与黄海。在东海和南海的深海区,因海流混合较强,夏季上层均匀层可达50m,冬季可达100~150m。在此深度以下,水温的垂直分布几乎终年不变。
5.近海潮汐和风暴潮
潮汐(tide)是海水在天体引力作用下产生的周期性运动,表现为潮涨、潮落。从低潮时到高潮时的时间间隔称为涨潮时;高潮时到低潮时的时间间隔称为落潮时,两者之和叫周期。中国近海的潮振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月球、太阳引潮力在本海区产生的独立潮振动;二是太平洋黑潮潮波传入本海区的协振动。因中国海的容积相对于太平洋来说很小,所以,中国海本身由于天体引潮力所产生的潮汐很微小。据计算,黄海的独立潮约为黄海潮汐的3%。
所以,中国近海的潮振动主要来自太平洋的潮波。潮波在传播过程中受地球偏转力、水深、地形等影响,使得近海的潮汐现象复杂化。潮汐的涨落因时因地而异,但从涨落周期来说,可划分为三种类型。
在一个太阳日内,最常见的是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且两涨两落的高度相差不大,称正规半日潮。如一个太阳日内只出现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称正规全日潮。我国南海许多地方的潮汐涨落情况,都属于全日潮汐类型,其中,北部湾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全日潮海区之一。还有一种潮汐属不正规半日潮或不正规日潮,故叫混合潮。不正规半日潮具有半日潮特性,但在一太阳日内,相邻的高潮或低潮的潮位相差很大,涨潮时和落潮时也不等。不正规日潮是在一个月内,大多数日子为不正规半日潮,但有时也发生一天一次高潮和低潮的日潮现象。
潮汐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诸如海港码头的修建、船舶的航行、捕鱼作业、海岸带养殖、海涂晒盐以及海防设施等,都与潮汐现象有关。
风暴潮是指由强风或气压突变而引起海面异常升高的现象。按照诱发风暴潮大气扰动的特性,一般可分为由热带风暴(如台风、飓风)引起的风暴潮和温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两大类。在我国北方的黄海、渤海,还有一种冷风暴潮。
在热带风暴所经过的各地,都可能引起风暴潮,在夏秋季最常见,北太平洋西部、南中国海、东中国海等都经常发生。所以,风暴潮在我国沿海一年四季皆会发生,特别是在夏秋的台风季节里次数频繁,每年平均达15~16次,强度大,影响范围广。
温带气旋引起的风暴潮主要发生于冬春两季。但是,在夏秋过渡季节,我国渤海和黄海北部是冷暖气团活动激烈的区域。由寒潮和冷空气所激发的风暴潮是一种特有的风暴潮类型,其特点为水位变化持续而不急剧。这期间,由于较强冷高压东移南下,配合黄海气旋,可造成渤海7级以上东北大风,引起莱州湾、渤海湾沿岸强烈增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