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热带季雨林:分布广泛,季相变化明显

中国热带季雨林:分布广泛,季相变化明显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中,季雨林为我国热带季风地区的典型地带性植被,分布较广泛,见于福建、广东、广西、南部低山地区,以阳性耐旱的热带落叶树为主,季相变化明显。中国热带地区,干湿季明显,5至10月为雨季,12至次年3月为干季。我国热带雨林属东南亚最北缘的雨林系,为热带季风气候条件发育成的。

中国热带季雨林:分布广泛,季相变化明显

四、中国热带雨林

1.分布与特点

我国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缘,陆地面积约50万km2,只占国土的5%。整个区域从东到西形成一条带状,包括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西藏和台湾南部(图10-4)。其中,季雨林为我国热带季风地区的典型地带性植被,分布较广泛,见于福建、广东、广西、南部低山地区,以阳性耐旱的热带落叶树为主,季相变化明显。雨林面积很小,仅限于云南南部、台湾南部、海南东南部和西藏东南部,多为沟谷山地森林,是东南热带雨林的最北缘。雨林的典型成分也是龙脑香料植物,其种类、数量都比较少,而且干季有换叶现象,属季节性雨林。

在垂直分布规律上是由东至西逐渐升高,如地处东部的海南,广东海拔在500m以下,往西到云南南部上升到800m左右,直至西藏的东南部达到1000m。雨林所以在我国季风热带地区出现,实际上是在山地迎风坡面的丘陵地或山麓及沟谷地段局部湿润生境条件,由于地势北高南低,河流向南开口,形成屏嶂,直接受西南季风及印度洋暖流的影响,湿润而气温高,形成局部适于雨林生境,故此可向北呈斑块状断续分布到纬度较高的地区。

本区域年均湿度为20~26℃,最冷月一般为12~15℃;≥10℃的年积温在8000℃以上,绝对最低温都在5℃以上。年降雨量一般在1500mm以上,最高的西半部的西藏东南端的河谷地,可达3000~5000mm;在东半部的海南、台湾夏季常受台风侵袭。海南西部及广西南宁地区,年降雨量仅有900~1200mm。中国热带地区,干湿季明显,5至10月为雨季,12至次年3月为干季。但干季期早晚直至午前有雾,所以相对湿度较大,可达84%。林下土壤为砖红壤性土或砖红壤性红壤;土层深厚,保水性良好,有机质分解快,均给雨林提供了发育条件。

我国热带雨林属东南亚最北缘的雨林系,为热带季风气候条件发育成的。因此,它在种类组成、结构和外貌等方面既具有东南亚典型雨林的某些特征,又有其独特性。具有标志意义的龙脑香科在东南亚共约有25属450种,而我国只有4属15种。其中,海南岛有2属4种,即青皮(Vatica)2种,坡垒(Hopea)2种;云南和广西南部有4属9种,即云南龙脑香(Dip terocarpus tonkinensis)、望天树(Shorea chinensis)、擎天树(S.Chinensis Var Kwangqiongis)、狭叶坡垒(H.Chinensis)、毛坡垒(H.mollissima)、版纳青梅(皮)(V.Sishuangbanensis)、广西青梅(V.guangxiensis)、羯布罗香(D.tubinatus)和婆罗双(S.assamica)等。由此可见,我国龙脑香科树种同东南亚相比差异很大,这不仅在雨林组成结构中,种类相对贫乏,优势种不突出,而且附生植物较小,有季节性的换叶期发生。

我国热带雨林是以海南和云南西双版纳最有代表性。朱华等(2002)曾对它们进行过比较研究指出: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与海南低地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有基本一致的植物区系组成。但在生态特征上,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群落高大,分层不明显,B层为林冠层,散生巨树常见;在生活型上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大、中高位芽植物相对较多,落叶树种比例小。海南常绿季雨林群落高度明显较矮,小叶比例通常较高,革质叶比例亦较高,群落有明显的旱生特点。海南的山地雨林群落高度较矮,A层连续,成为林冠,无散生巨树,分层明显,在生活型谱上大高位芽植物比例减少,附生植物丰富,并具有相当比例的地面芽植物。在特种多样性上,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乔木物种多样性指数似乎与海南的低地热带雨林相当,低于海南山地雨林群落。由于版纳热带雨林具有更多的大径级乔木,致使单位面积乔木个体树不如海南热带雨林多的原因。

2.海南岛与热带雨林

海南岛地处我国南疆,属热带季风气候,它的雨林主要分布在尖锋岭、霸王岭、吊罗山、五指山和黎母岭五大林区,其中,尖锋岭最具代表性,其气象特点表10-6。根据胡玉佳(1992)等资料,把海南岛热带森林划分为热带雨林、热带常绿林和红树林三个植被型和6个植被亚型,即低地雨林、山地雨林、山地常绿林、山顶矮林、海滨红树林和海岸半红树林以及42个群系。其主要植被类型用垂直分布图表达,甚为清晰(图10-5)。

img161

图10-5 中国热带森林分布图

(1)红树林

海南岛红树林(Mangrove)分布于沿海一带,河口港湾的滩涂上,其北部、南部和东北部均有分布,它是一个植物群落群的复合体。据胡玉佳等人(1992)的调查海南海岸现存红树林面积有4700多hm2,35种18科26属,其中红树科(Phizophoraceae)植物8种,其他有海榄雌(Avicennia)、锥果木(Conocarpus)、木榄(Bruguiera)红树林和棕榈科的半红树林。它是我国红树林资源最丰富的发育区,是热带海滨的一道美丽的绿带,具有特定的生态学意义。

(2)低地雨林

低地雨林是海南岛雨林中最典型的一个类型,主要分布在尖锋岭、吊罗山、黎母山和霸王岭海拔500~800m的山地。主要建群种为龙脑香科、大戟科、无患子科、茜草科、梧桐科、樟科和柿科等,代表种有青梅、坡垒、蝴蝶树、荔枝、细子龙、母生、白茶等。

低地雨林生态环境优越,终年高温多温,土壤为红壤,富含有机质和矿物元素。雨林植被得到较好发育,乔木层群落结构可分为三层:A层,树木高大,高约30m,但为数不多;B层,树林数量多,树冠郁闭;C层,多为上层林木幼树或小乔(图10-3(d))。林下灌木不多,一般以棕榈科植物为主,草本植物稀少。板根、茎花和绞杀现象存在,木质藤木植物丰富,附生植物普遍。森林群落特有的优势种是青梅(Vatica hainanensis)、蝴蝶树(Heritiera parvifolia)和细子龙(Amesiodendron Chinsnse)等。

(3)山地雨林

海南岛山地雨林是岛上热带森林植被中面积最大、分布较集中的垂直自然性的植被类型。它主要分布在吊罗山、五指山、黎母岭、霸王岭和尖锋岭地区海拔700~1300m的山地,是低地雨林向上延续而转变的仍具有雨林特点的一类植被类型。由于群起伏,地形复杂,气温较低但年变化小,雨量大、云雾多,终年相对湿度大(83%)。土壤黄红壤,土层较厚,湿润而肥力较低。

img162

图10-6 海南岛森林垂直分布图(摘自《海南岛热带雨林》一书)

上层乔木高25m以上,优势种不明显,其群落结构比较单一,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木植物层。林相垂直郁闭,但乔木层林冠分不出明显层次。林下灌木层除乔木的幼树外,种类和数量不多,主要是树蕨和棕榈科植物。树蕨有3种,这是很古老的树种,在海南雨林中繁衍着;棕榈科有15种以上,如藤竹、山槟榔、桄榔、刺轴桐、穗花轴榈、高山蒲葵以及省藤多种。草本层较稀疏,主要是乔灌木幼苗,真正的草木植物十分贫乏,仅有某些蕨类。板根存在,体积不大;木质藤木种类相对减少,附生植物比较普遍。山地雨林的主要植物区系成分是山毛榉科、樟科、山茶科、桃金娘科、木兰科、番荔枝科、桑科和罗汉松科等。主要的优势种有岭南稠、海南蕈树、光锋栎、长柄栲、荷木和鸡毛松等。

(4)山地常绿林

山地常绿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100-1500m的山坡之上,它与山地雨林有一定联系但有较大差异。树林较矮小,上层树高仅20m左右。除山地雨林常见种外,还出现松柏科植物,如油杉、海南五针松、广东松等,但山毛榉科、蒲桃属和五列木等仍在上层木中占重要地位。山地常绿林结构比较简单,乔木仅分两层,因山地雨林所具有的特征,如棕榈植物、树蕨、木质藤木、附生高等植物,板根和茎花现象等罕见或不存在,但附生苔藓和地衣却十分丰富。

(5)山顶矮林

山顶矮林分布于海拔1300m以上的峰顶或孤峰山脊,树矮小、弯曲,一般高度不超过10m。以山毛榉科树木以及厚皮香、五列木等为代表种。林内湿度相当大但温度较低,附生苔藓地衣极其丰富,布满地表岩石和植株枝干及叶片之上,形成特殊的高山苔藓林景观。

据统计,海南岛有野生高等植物共242科1210属3146种,分别占全国的科属种为68.6%、38%和11.6%。其中被列为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的植物有93种;珍稀树种45种。鸟类60科344种,特有鸟有海南山鹧鸪、鹰雕、蛇雕、孔雀雉,厚嘴绿鸠、海南柳莺等60种。兽类24科76种,如海南毛猬、海南鼯鼠,低泡鼯鼠、海南兔、海南长臂猿猕猴、海南坡鹿等25种。其中,海南坡鹿(Cervus eldihainanus)和海南长臂猿(Hylobates concolor hainanus)的分布,具有重要的生态地理种的考据价值。

3.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西双版纳地处云南南部与缅甸、老挝接壤,面积19690km2,热带雨林主要存在900m以下的低山沟谷的景洪勐腊县境内,约占总面积的20%左右,气象特点表10-9。本区的热带植被,根据朱华等(1992)把它划分为热带雨林、热带季节性湿润林、季雨林、热带棕榈林和河岸及河漫滩灌丛五个植被类型,而各个类型又分为若干亚型及群落类型。但是,西双版纳雨林通常按生境和落叶程度不同又分为两个植被亚型,即季节雨林和山地雨林,还有9个群系和16个群落。西双版纳雨林与典型的热带雨林相比,表现有偏干性的特点,呈现有季节性的变化,故称之为季节雨林。另外在山地一定范围内,由于海拔的升高,湿度增大,气温虽有所下降,但种类成分仍以热带为主,称为山地雨林,成为热带雨林海拔高度极限类型。此外,在热带地区干湿交替明显的气候下发育起来的森林类型也是热带季风带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植被类型,称为季雨林。

(1)季节雨林(Tropicod seasonal rain forest)

季节雨林根据生境和落叶树种的多寡又分为沟谷雨林和低丘雨林两类。沟谷雨林主要沿沟谷分布在500-800m的沟谷地带,群系林内阴湿,土壤湿润,上层乔木干季落叶树种少于10%,附生植物与木质藤本数量增多。沟谷雨林有三种代表性的植物群落组成。其一,以千果榄仁与番龙眼(Terminaliamy riocarpa-Pometia tomentosa)为上层的优势种,肋巴树(Epip rinus Siletianus)、红光树(Knema fur furcea)、木奶果(Baccaurea ram if lora)、小叶藤黄等为中层组成。其二,以番龙眼—油朴(Celtis w ightii)为优势种,轮戟、藤春等亚优势种组成。分布在最为湿润的石灰岩沟谷底部或山坡脚。其三,以龙脑香林望天树(Shoreawantianshuea)为上层的单优群落,中下层以小叶藤黄、木奶果和假海桐占优势。望天树群落仅分布在勐腊县补蚌区,约20km2范围,是西双版纳雨林中热带性最强,种类组成最复杂,被视为印尼—马来亚系雨林的延续。该群落高达60m,A层有部分落叶树种,B、C层常绿,木质大藤本及附生植物极其丰富,林内阴暗潮湿,林下茜草科占绝对优势。

低丘雨林分布于生境湿度相对较小的低丘和坡地,落叶树在乔木种和重要值上占15%~20%。有两种代表性的植物群落组成。其一,以大药树(Antiaris toxicaria)高榕、麻栎、龙果、翅子树、橄榄等上层乔木,中下层树种有樟叶朴、小叶红光树、云南银柴、木奶果等。灌木常见有茜草科植物。其二,以轮叶戟和油朴为共优势种,群落高达30m,层次较为分明,乔木层落叶树种有毛麻栎、油榄仁等。

(2)山地雨林(Mountain rainforest)。

山地雨林是季节雨向热带山地常缘阔叶林的过渡类型,一般位于季节雨林与山地常绿阔叶林之间,分布在海拔800~1000m范围,树种组成与低海拔的有明显区别。它的建种树有肉托果(Semecarpus reticulata)、滇楠(Phoebenarum)、山桂花(Paramicheliabaillonii)、木荷(Schimawallichii)、多花含笑(Michelia f lorbunda)、缅漆(Semecarpus reticulata)葱臭木(Dysoxy lum gobara)、龙果(Pouteria g randifolia)、毛荔枝(Nephelium chrgseum)、烟斗石栎(Lithocarpus corneus),还有油朴、轮叶戟、毛麻栋、油榄仁、聚果榕等。冬季林内干燥,上层乔木落叶树种比例达15%~30%。

山地雨林的基本特征是:①种类组成以雨林成分为主,约占60%;②外貌和结构多具有雨林特点,但其群落高度较低,层次结构较简单,高层没有散生大树冠,A层为群落的郁闭层;③仍有板根,茎花现象不如季节雨林多;④木质藤木和附生植物仍较丰富。

(3)季雨林(Season rain forost)

季雨林是在具有明显干、湿季变化的热带季风气候下发育的一种热带落叶森林植被。西双版纳的季雨林仅出现在海拔900m2以下的澜沧江开阔河段两岸和一些开阔河谷盆地受季风影响强烈的地段。季雨林的特点是群落高度较矮,一般高25m以下,结构相对简单,乔木只有1~2层,上层树种以至下层在干旱时都落叶,即有一个明显的无叶期。西双版纳的季雨林代表树种有木棉(Bambax ceiba)、高榕(Flcus altissima)、毛麻栎(Chukra sia tabularis)、劲直刺桐(Erythriaca Stricta)、东京枫杨、羊蹄甲、榆绿木、重阳木、楹树、羽叶揪、帽柱木等。

4.滇南热带雨林与版纳大象

滇南的热带雨林除西双版纳之外,在邻近缅甸、越南和老挝的边境尚有零星的热带雨林。例如,德宏州的盈江、瑞丽和陇川交界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分布有以娑罗双树(Shora assam ica)、羯布罗香(Dip terocarpus turbinatus)为标志的热带季节性雨林,以毛麻栋(Chukrasia tabulari var Velutina)和柚木(Tectona grindis)为代表的季雨林,以及云南苏铁马蹄荷等的山地雨林。临沧地区沧源县的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分布千果榄仁、毛番龙眼为代表的热带季节性雨林。而位于红河州屏边的大围山自然保护区,有盈江龙脑香(D.tonkinensis)等。思茅地区的莱阳河自然保护区,也有热带季节性雨林和落叶季雨林分布,而孟连县的童山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着大片古老的剑叶龙血树(Dracaena cochinchinensis),作者曾在此作过龙血树采脂和生态习性考察。此外,红河州金平县还分布着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和长臂猿等珍稀动物的自然保护区,而所有这些保护区也为食量很大的亚洲象和印度野牛提供了安静的觅食场所。

在热带雨林资料中,通常对生态系统组成分动物很少专门介绍,但对西双版纳大象值得一提,因为问题比较突出。西双版纳象是属于亚洲象。亚洲象分布于亚洲的南部和东南部,以缅甸、印度、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越南、老挝数量为多,总数在4万头左右,其中印度约占一半。目前,版纳象约有200余头。

据近半个世纪观察,版纳野象活动、数量与当地热带森林生态环境变化有关。在20世纪50年代初,云南南部人口稀少,热带森林茂密给了大象很大的生存空间,野生象经常出没。当地傣族将大象奉为吉祥神明之物,从来不伤害大象。到60年代,随着外来人口增加,数百万亩原始森林被砍伐,开垦成橡胶林和经济作物种植园。野象因生态环境破坏,食物减少且受到人为的伤害、曾一度退到南疆国境线上。自1981年,当地政府再次在西双版州与思茅地区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大片,即小勐养、勐仑、补蚌、尚勇和曼搞勐的森林与特有动物的保护。这样,在中、老、缅甸边境的野象也很快进入西双版纳腹地安居生息,其数目日益增多。

1973年,上海动物园捕捉的版纳野象地点是小勐养。在捕到小象时,大象奋起攻击,为了保护人员的安全,竟打死了多头大象,付出了代价。然而,1994年,一群有组织团伙因捕杀大象13头,掠取12对象牙,所以其头目被判处死刑,自此大象的绝对保护才得实施。但是,在大象保护过程中,也出现过大象与人争生存的矛盾事件。

野象主要以野生植物为食,但食量很大,一头成年大象每天要吃食100~150kg,一年则需40~50t。大象是母系社会群体结构,群象一般由5~7头组成。最大的可达30头,但个别公象会单独活动。大象彼此间用人类听不见的声次进行通讯联络,协调行为。它们也走走吃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通常经30天后返回,循环取食,以竹子、嫩枝树叶、棕叶、野芭蕉等林间植物为食。

野象喜欢栖息在海拔较低、坡度较缓、水源充足的河流地带,而这样的环境在西双版纳大多已成为当地生活开发区,就造成野象走出森林与人们争夺地盘与食物。例如,在勐腊县尚勇自然保护区外的上中良村,从1998年开始,每年都有野象到农田觅食,除吃掉玉米水稻农作物外,更多的是践踏农田,一群野象一夜之间可以把几十亩农田弄成平地,甚至进入仓库抢粮食吃,当地村民对大象进行驱赶,有时会发生冲突,造成人员伤亡。野象受害后的攻击性非常凶猛,它会用长鼻子把人卷到空中摔下来,再踩上一脚成为“肉酱”。

最近几年,野象已开始向北部的思茅地区迁移,动物专家认为,这种情况说明西双版纳保护区的生态容纳量已经承受不了这么多的野象群了。村民们在政府和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帮助下,采用挖防象沟、架设电围栏等措施,但只起暂时作用,但最终仍无济于事。2001年,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尚勇保护区内,建立了第一个野生动物食物源基地,种植大量野芭蕉等农作物并建立野生动物观察点,对被招引来的野生动物进行观察。这项工作的有效性还有待实践检验。针对野象食物不足问题建立野生动物食物源基地或许是解决人象冲突的有效手段之一。

当然,西双版纳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素有“动植物王国”之称,可作为滇南热带雨林的代表。据统计,它有高等植物5000种,占全国总数的18.4%,各类珍稀植物341种,计蕨类2种,裸子植物5种,被子植物334种,其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2种;有活化石之称的树种如木沙罗、云南苏铁、鸡毛松、肉托、竹柏、天料木等30余种;特有种有细蕊木莲、云南杯萼木、景洪暗罗、滇琼楠,望天树等153种;稀有种有西南紫薇、隐翼、铁刀木、云南石梓等134种,还有美登木、喜树、长春花抗癌药用植物。哺乳动物102种,鸟类427种,两栖动物36种,爬行动物63种,鱼类100种,昆虫1437种。我国分布的野生动物保护的有120种,其中46种在云南,西双版纳就有36种,其特有珍稀动物有亚洲象、印度野牛、白颊长臂猿、鼷鹿、印支虎等。

5.台湾热带雨林

台湾地处北回归线上,属热带、亚热带气候。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台湾南端少数山麓或河谷的斜坡上,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土壤为砂页岩发育成的砖红壤性土。分布地区气候温暖,年均温22℃,最冷月均温在16~20℃,降雨量在2000mm以上。树种以榕树为主。山地雨林海拔600~900m,年均温20℃,雨量增至2500mm,树种有榕树、相思树樟树楠木和竹林等。

台湾雨林层次丰富,乔木可分3层,上层种类有台湾肉豆蔻(Myristia cagayanensis)、菲律宾肉豆蔻(M.Simiarum)、白翅子树(Pterospermum niveum)、台湾山榄(Planchonella duelitan)、长叶桂木(Artocarpus lanceolatus)、细脉新乌檀(Neonauclea reticulata)、台乌木(Diospyros disodor)、大叶山栋(Aphanamixis gromdifolia)等;中层种类有葱臭木、台湾半仔兰、台湾番龙眼、大叶肉托果、土楠等。下层主要为上层乔木的幼树;地被草本植物层,一般以蕨类占优势,禾本科植物少见。大型草木植物有台蕉、海芋、闭鞘姜及莲座蕨等。木质大藤木和藤本棕榈甚为丰富,如绣毛黎豆、花皮胶藤、台湾马钱、台湾钩藤、黄藤灰藤、台藤竹、鞭藤以及爬树藤和藤蕨等,构成了特有的热带风光景观。

6.西藏东南部的热带雨林

西藏高原的东南部与川西、滇西北接壤,构成了我国西南高山林区,主要在东喜马拉雅南翼海拔650~1000m以下的南向坡谷地中,出现了热带山地雨林和季雨林。所在地背山而面向平原,深受西南季风和印度洋暖流的影响,特别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水气大通道,气温高、温量充沛,年降雨量达4000多mm。这种高温高湿是产生热带雨林和季雨林的重要条件。

西藏东南热带雨林带高达30余m,乔木高大挺直,群落结构可分5层,其中乔木3层,还有灌木层和草本植物层。上层乔木以龙脑香科的长毛羯布罗香(Dipterocarpus pilosus)、栋科的红果葱臭木(Dysoxy lum binectariferum)、桑科的野树菠萝(Artocarpuschaplasha)为优势,其他还有滇榄、千果榄仁、八宝树、细青皮、翅子树、四薮木等。藤木种类亦多,如光叶藤蕨(Stenochlaena Palustris)、藤木棕榈等。附生、寄生植物亦多种多样,其中膜蕨科的植物最多。草本层有多种蕨类植物及卷柏等。

参考文献(www.xing528.com)

1.熊大桐.中国近代林业史.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2.杨绍章,辛业江.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3.关百均.世界林业.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4.孙时轩.造林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5.沈国舫.森林培育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6.王明庥.林木育种学概论.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7.亢新刚.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8.郑万君.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0

9.梁希.林产化工制造.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60

10.贺近恪,李启基.林产化学工业全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11.张森林.中国林产工业的发展前景.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30(2):1—5

12.陈绪和,郝颖.国际人造板工业发慌趋势.中国人造板,2006,1:5—9

13.张齐生,姜树海.重视竹材化学利用、开发竹炭应用技术.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26(1):1—3

14.叶仲节,柴锡周.浙江林业土壤.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15.郭秀珍,毕国昌.林业菌根及应用技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16.弓明钦.菌根研究及应用.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17.俞新妥等.杉木连载林地土壤生化性及土壤肥力研究.福建林学院学报,1989,9(3):263—271

18.沈熙环.种子园技术.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9.克累默尔PJ,考兹洛夫斯基TT.木本植物生理学.汪振儒译.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

20.管康林等.杉木发育生理研究.浙江林学院学报,1994,11(2):6—9

21.黄维南.林业生产中的生物固氮利用.植物生理学通讯,1993,29(6):464—466

22.郝贵霞等.杨树基因工程进展.生物工程进展,2000,20(2):6—9

23.杨玉珍,鼓方仁.遗传标记在林木研究中的应用.生物技术通讯,2006,17(5):788—791

24.尹伟伦,胡建军.杨树遗传图谱构建与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25.王泽喜等.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技术及其在林木中的应.植物生理学通讯,2005,41(4):413—418

26.朱之娣等.毛白杨天然三倍体选种研究.林业科学,1998,34(4):22—30

27.李明亮等.转Bt基因和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杨树抗虫性的研究.林业科学,2000,36(2):93—96

28.户存福等.植物抗冻蛋白研究进展.生物化学与生物进展,1998,25(3):211—216

29.王志英等.转基因白桦对舞毒娥的抗性研究,林业科学2007,43(1):116—120

30.黄文功等.植物抗冻基因工程研究进展.生物技术通报,2006,2:1—4

31.段艳欣,郭斌.木本植物开花调节基因的分离克隆及其童期控制.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4,24(10):22—26

32.扬侍平,刘桂丰等.白桦强化促进提早开花结实技术的研究.林业科学,2004,40(6):75—78

33.刘晓娜等.木质素合成研究进展.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7,27(3):120—126

34.陈少良.胡杨抗盐性的生理生化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5.林善枝,张志毅.杨树抗冻性机理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36.陈英,王明庥等.木本基因工程研究进展.分子植物育种,2006,4:(1):1—7

37.薛建辉.森林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38.常杰,葛莹.生态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39.治沙造林学编委.治沙造林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40.孙凡斌.退耕还林(草)工程政策问题分析与优化建议。林业科学,2004,40(5):62—70

41.叶茂宗.城市生态与立体绿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42.魏殿生等.造林绿化与气候变化.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43.陈泮勤.地球系统碳循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44.王传宽、杨金艳.北方森林土呼吸和木质残体分解释放出的CO2通量.生态学报,2005,25(3):633—638

45.杨金艳,王传宽.东北东部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贮量和碳通量.生态学报,2005,25(11):2876—2882

46.理查斯PW.热带雨林.张宏达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47.冯崇炜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48.蒋有绪,卢俊培.中国海南岛尖峰热带生态系统.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49.许再富.热带植物资源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50.朱华.西双版纳龙脑香科林植被区系研究.云南植物研究,1993,15(3):34—46

51.胡王佳等.海南岛热带雨林.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52.李芝喜,李红旮.热带雨林.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