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鱼类中SV40启动子具有作用,外源基因研究具有意义。

鱼类中SV40启动子具有作用,外源基因研究具有意义。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也直接证明哺乳类病毒SV40启动子在鱼类细胞中具有作用。当时鱼类本身缺乏克隆同源启动子的基因,借助外源基因研究是有意义的。

鱼类中SV40启动子具有作用,外源基因研究具有意义。

三、鱼类生物技术

1.卵球受精与胚胎细胞核移植

鱼类核移植研究,早在1963年由我国胚胎学家童第周开始的,主要采用显微注射法,并获得了鲤鲫核质杂交鱼。根据鱼类胚胎细胞核移的研究结果表明:囊细胞核具有发育的全能性,随着发育的进行,核在去核卵内的发育能力逐渐降低,属间及亚科间的核质杂交卵可发育为性成熟的移核鱼,核质在核发育中起多作用?应该指出童第周(1963)曾将外源核移入不去核的卵中,结果移核卵的发育过程和幼鱼的形成与去核的卵子没有什么区别。后人证明,移核卵的发育与受精卵的相同,移入的外源二倍体核的作用与受精卵的合子核相同。

童第周(1980)发表的《鲤鱼细胞核和鲫鱼细胞质配合而成核质杂种鱼》论文,是首次记载了杂种移核鱼,现又称杂种克隆鱼。杂种克隆动物虽然是由不同种动物的细胞核与细胞质所组成,但因它们可由一个细胞核所分裂产生的许多细胞核分别移入各个卵细胞内,而发育成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所以这个不论在鱼类、两栖类或哺乳类中都属于克隆动物研究的一个方面。它们不仅能用于研究细胞核和细胞质,两者在发育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而且能用于研究同一种动物所得克隆个体中无法观察到的,哪些遗传性状由细胞核或细胞质所决定,以及两者相互作用对杂种后代遗传性状的影响。

在此,我还要提及我国另一位胚胎学家朱冼长期从事鱼类和两栖类的卵球受精和胚胎发育所作的贡献。他创建了激素诱发两栖类体外排卵的实验体系,用以研究卵母细胞成熟、受精和人工单性生殖,并培养出世界上第一批“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他还用鱼脑垂体激素和孕妇尿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进行人工催家鱼受精成功,从而结束了只能在江河捞取鱼苗历史。(www.xing528.com)

2.转基因鱼

自80年代后,国内外转基因鱼的研究发展很快,它将成为鱼类品种改良的前沿生物技术。转基因鱼研究首先是构建外源基因。但是,早期使用的非鱼mMT、SV40和RSV外源启动子及人、牛、鼠的生长激素(GH)基因构建目的基因,表达效率不高,之后克隆了鱼类自身的高效启动子和鱼类生长激素、抗冻蛋白基因、球蛋白基因,并进行了全鱼基因的转基因研究。1985年朱作言等采用显微注射法把重金属结合蛋(MT-1)基因启动子与人生长激素基因序列重组DNA片段,注入鲤鱼鲫鱼和泥鲜鱼鳅受精卵,经检测外源基因在受体基因组整合率达50%;其幼苗体内人生长激素含量明显提高,从而使hGH基因的镜鲤、银鲫和泥鳅生长加速的效应。

在这期间,沈孝宙等(1986)也开展了SV40(猴空泡病毒)早期启动子在鱼类细胞中转录表达研究。实验用pSV2CAT质粒DNA,通过磷酸钙沉淀法转染草鱼肾细胞,培养4天,然后收集培养液和细胞抽取液测定CAT酶(氯霉素乙酰化酶)活性。实验发现转基因所转化的鱼类细胞,可以获得CAT酶的表达。这说明在鱼类细胞中存在一种或一类“跨域”作用因子,能诱导SV40启动子的功能。这也直接证明哺乳类病毒SV40启动子在鱼类细胞中具有作用。当时鱼类本身缺乏克隆同源启动子的基因,借助外源基因研究是有意义的。

随后,朱作言实验室提出了构建“全鱼”基因的设想,先后分离和克隆了鲤鱼、草鱼β-肌动蛋白基因(CA)和草鱼生长激素(gcGH)基因及其cDNA,并将草鱼CA基因5′端启动调近代区与gcGH基因3′端下游结尾区重组,构建了鲤科鱼类基因高效表达载体pCAz。在此基础上,再作基因组建,应用于转“全鱼”基因的培育,获得了快速生长20%~30%的鲤和银鲫。近些年来,他们不仅在转基因鱼模型建立做了许多工作,而且在生长激素基因调控机理上也取得很大进展(黎双飞等,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