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末民国时期
1.农业高校与研究机构
1898年,清朝实行维新变法,成立了京师大学堂,1903创建农学院农学专业,随之,各地开办新学,并派留学生去欧美和日本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1898年上海成立育蚕试验场和1902年保定设立直隶农事试验场,它们是我国最早从经验农学转向实验农学的标志。与此同时,上海的农务会主办的《农学报》(1897—1906)是中国最早传播近代农业知识的刊物。
辛亥革命(1911)后,民国成立(含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北京农业专科学校成立,至1923年改为北京农业大学。1915年,南京私立金陵大学开办农林学院有关农林专业。随后,东南大学、南通大学、岭南大学和广东大学等也都开设农学院或农科专业,成为中国20世纪前半期的农业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当时政府在某些省县从中央到地方兴办了一批农业试验场作出了示范推广。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改组了北洋政府时期的农业科研设施,并于1932年在南京设立中央农业实验所;1934年设全国稻麦和棉花改进所,并相继建立了一批省县级农业科研机构,开展农业生产的研究工作。民国期间,当时只有一所北京农业大学,但有多所综合性大学设有农学院或农学系科,直至1949年,培养农业人才仅有1万余人而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不足500人。
2.农作栽培与保护
在传统农作栽培基础上,发展了轮作复种和间种套种技术,还开展了双季稻、麦棉两熟,深耕、畦作等科学试验。在选育种上,主要在小麦、水稻、棉花的良种选育方面做了一些工作,都取得增产效果。(www.xing528.com)
当时,南北方不少农田进行土壤理化性和肥力调查。我国化肥使用始于1904年,到1930年使用量达10万t,以硫酸铵为主,用于水稻田。农药防治农田害虫有过许多工作,如江浙的治螟、淮河流域的治蝗、太湖流域桑蟥扑灭、柑橘吹绵介、紫金松毛虫防治以及华北五省棉蚜的捕杀等都取得良好效果。再者,对农作物稻麦棉与杂粮果蔬等病虫害的病原形态、生理、生活史和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为科学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3.农具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农业生产工具相当落后,主要靠手工劳动,继续使用传统的镰刀、锄头、牛耕、水车、风车等农具。在北方黑龙江与西北地区的少数农场曾向外国购置过几批拖拉机。在南方江浙一带已有农田抽水机灌溉,碾米机、榨油机和轧花机的使用。
在良种培育方面曾引进过英国、俄国、阿拉伯和澳洲的许多良马进行马匹改良;用美利奴羊和蒙古羊杂交改良;用大约克、盘克夏、约克夏、波中、杜洛克等国外良种猪饲养并与本地猪交配改良。同时,还引进牧草良种试种,开展科学饲养管理的研究,为改善畜牧的生长繁殖的营养状况创造了条件。
在兽医方面,除了继承传统中兽医外,还引进了西兽医,开展兽医生物药品的研制、农畜传染病的普查和动物检疫工作,取得显著防治效果。这使我国兽医治疗进入中西兽医相结合的新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