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宇宙大爆炸与太阳系形成
既然生命起源与宇宙发生有关,那我们的视野也要面向宇宙空间。现代研究宇宙演化的假说很多,最有影响的是大爆炸学说。这个学说的基本观点:宇宙早期如同混沌未开的“宇宙蛋”,处于高温高密状态,所有的物质都分解成结构粒子,经原始火球(或奇点)发生爆炸而产生的。宇宙从大爆炸开始,迄今已有200亿年的演化史了。
宇宙在爆炸之后就不断膨胀,经历了基本粒子阶段、辐射(元素发生)阶段、物质凝聚阶段及未来演化阶段。宇宙的进一步膨胀,使辐射温度不断下降,各种元素形成,气状物质凝聚成星云或星系团,最后形成恒星,产生我们所见的宇宙。宇宙的发生与演变是很难回答的天体物理问题。但是有一种通俗可接受的观点认为,宇宙无限也会发生周期性的膨胀和收缩而无限更替,即宇宙有生有灭,再生再灭。所以,人们把它称之为振荡或脉动式宇宙。(www.xing528.com)
大约60亿年前,太阳系作为大爆炸产物的混合星云,在万物引力作用下,加速自转,“星子”不断地相互碰撞破裂或聚合。那时星云盘内物质组成可分为“土物质”(主要是铁、镁、硅及氧化物),“冰物质”(碳、氮、氧以及氢化物),“气物质”(主要是氢、氦、氖)三类。大星子不断吞并小星子,并逐渐地集聚成行星星胎,而中心形成原始太阳。这样形成的行星系统,必须具备运动的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这就是现在可观察到的太阳系九大行星的特征。各行星离太阳有远有近,质量有大有小,因而各自的“势力范围”不同,这将影响着行星的内在结构和未来生命起源的环境条件。
离太阳较近的行星区,有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因温度高,大多气物质和冰物质挥发掉了;形成的行星密度大而行星区的宽度小,所以行星的质量和体积都小。稍远一点的巨行星区,冰物质和土物质一样地凝聚为星子,不少气物质也凝聚到行星上,形成了体积大而密度小的巨行星——木星和土星。离太阳更远的外行星区的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受太阳的引力弱,气物质容易逃走而密度比巨行星稍大些,但该区可被吸附物质比木、土区少得多,所以行星成长慢。这样各行星直径大小与各行星在运行轨道上排列成“两头小中间大”的事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