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毫无疑问,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考察我国古代民本思想、西方人本主义和以人为本的关系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厘清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并进行取舍。这本身就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
在中国近现代历程中,孙中山、毛泽东等伟人吸收并发扬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合理因子,并取得了革命的成功。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把“以民为本”作为一贯思想,提出“天下为公”。他的思想集中体现为三民主义,“是要把全国的主权,都放在本族人民手内;一国之政令,都是由人民所出、所得的国家利益”。[37]毛泽东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了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提出了许多光辉论断。他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38]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便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新中国成立以后,它又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行为指南。事实上,以人为本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新中国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是一以贯之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比喻说,“人民是一切的母亲”。同时,在党的十二大上又指出:“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39]江泽民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40]在胡锦涛担任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里,以人为本的原则更加凸现。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发展观,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41]
梳理我们党以人为本指导原则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以人为本原则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它既吸收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精华,又密切地结合了我国国情,发挥了巨大的威力。这一历程既坚定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体现了坚持与发展的辩证统一,这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法宝,而它恰恰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注释】
[1]本文刊载于《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5期,系李龙教授与其博士生钟会宾合著。
[2]黄楠森:《马克思主义与“以人为本”——回答以人为本研究中的几点疑问》,《北京日报》2004年3月1日。
[3]《尚书·泰誓上》。
[4]《管子·霸言》。
[5]《荀子·哀公》。
[6]《孟子·尽心下》。
[7]《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8]《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9]《论语·尧曰》。
[10]《孟子·滕文公上》。
[11]《三国志·潘浚陆凯传》。
[12]韩庆祥:《解读“以人为本”》,《光明日报》2004年4月27日B1版。
[13]韩庆祥:《解读“以人为本”》,《光明日报》2004年4月27日B1版。
[14]《新书·大政上》
[15][清]戴震:《戴震全书:卷六》,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161页。
[16]张祥浩:《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载《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第125~127页。
[17]胡敏中:《论人本主义》,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第64页。
[18]黄楠森:《马克思主义与“以人为本”——回答以人为本研究中的几点疑问》,《北京日报》2004年3月1日。(www.xing528.com)
[19][美]尼布尔:《人的本性与命运》,谢秉德译,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第61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0页。
[21]黄楠森、杨寿堪:《新编哲学大词典》,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9页。
[22]韩庆祥:《解读“以人为本”》,《光明日报》2004年4月27日B1版。
[23][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荣震华、李金山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85页。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25]韩庆祥:《解读“以人为本”》,《光明日报》2004年4月27日B1版。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8页。
[28]黄楠森:《马克思主义与“以人为本”——回答以人为本研究中的几点疑问》,《北京日报》2004年3月1日。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1页。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33]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下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48页。
[34][日]杉原泰雄:《宪法的历史——比较宪法学新论》,吕昶、渠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
[35][美]路易斯·亨金、阿尔伯特·J.罗森塔尔:《宪政与权利——美国宪法的域外影响》,郑戈、赵晓力、强世功译,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6页。
[36]王锐生:《“以人为本”: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一个根本原则》,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2期,第8页。
[37]《孙中山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63页。
[38]《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0页。
[3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页。
[40]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162页。
[41]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见网址http:PPnews3.xinhuanet.comPnewscenterP2004-04P04Pcontent-1400087.htm,2004年4月4日访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