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鸿儒:教育内容应扩大与调整

培养鸿儒:教育内容应扩大与调整

更新时间:2025-01-0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王充不满意儒家传统培养出来的所谓儒生。至于如何培养出“文人”乃至“鸿儒”,王充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只有改变上述教育状况,调整课程内容体系,才能培养出才高智大的“文人”、“鸿儒”。总之,王充提倡扩充教育内容,力主学者治学应该“博览古今,众流百家”之言,他认为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德优”、“才大”,能够“治百族之乱”的人才。

王充不满意儒家传统培养出来的所谓儒生。他认为两汉学校教育中所培养的儒生在知识结构上是有严重缺陷的,他们的知识只限于五经章句,或知今不知古,或知古不知今。这种人不可重用。

王充主张首先培养博览古今的通才。通人是比儒生高一等的人才,他的知识结构比较合理,他们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但却不能把所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他们既缺乏理论思辨的能力,又缺乏实际的任事之才,他们的发展前景也是十分有限的。

文人就不一样了,他们好学勤勉,博学强记,知识渊博,掌古论今,能把各种社会知识融汇贯通,能把书本知识运用于社会生活实践,成为称职的行政管理人才。

鸿儒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他们是王充理想中的最高级的人才,这种人才能够兴论立说,既具有创造性的理论思维能力,又善于实践,他们不受前人思想束缚,敢于创新。

因此,王充提出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文人鸿儒

至于如何培养出文人乃至鸿儒,王充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他主张要在教育内容上下功夫,即要构建博览古今,众流百家之言的教育内容的思想。(www.xing528.com)

自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以来,儒家的《五经》成为官学必读的,甚至是惟一的教材,对经书的注疏解说日趋繁杂,五经博士各立门户,师法家法极严,学术空气令人窒息。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和学术文化的发展。到王充生活的东汉时期,对儒经典籍的注疏更杂入阴阳谶纬之说,使儒学千疮百孔,面目全非,甚至许多有名望的学者也如法炮制,随波逐流。

王充对这种守信经文的教学是持批评态度的。他指出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些所当知,然而不知的庸碌无能之辈。甚至有的人连儒家经典中的起码常识也不知晓,但却自恃才高,装腔作势。王充把那些儒生喻为腹为饭坑,肠为酒囊死人之徒

只有改变上述教育状况,调整课程内容体系,才能培养出才高智大的文人鸿儒。为此,王充提出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儒家经典,而应包括道、法、墨等百家之言。也不应仅仅局限在治术之学,而应包括天文、历算、医学等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不应仅仅局限在先王之教,即对古代知识的传授上,而应包括对当代知识的探究和掌握上。

总之,王充提倡扩充教育内容,力主学者治学应该博览古今,众流百家之言,他认为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德优才大,能够治百族之乱的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