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的治国之道:君臣父子,名实相符

孔子的治国之道:君臣父子,名实相符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把春秋时代看做是“礼坏乐崩”,那时,臣杀君,子杀父,“邪说暴行”不断地发生。又有个 国 君问治理国家的原则,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若按照君道而行,他才于实,于名,都是真正的君,这就是名实相符。就君臣关系来说,对 于 君,就 应强调 君应该享受的权利,对于臣,就应当强调臣应该尽的义务。例如,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妻,本来违反周礼,孔子也明知这一点。

孔子的治国之道:君臣父子,名实相符

孔子把春秋时代看做是礼坏乐崩,那时,臣杀君,子杀父,邪说暴行不断地发生。例如,公元前607年,晋赵穿杀了晋灵公。公元前548年,齐崔抒杀了齐庄公。虽然晋灵公和齐庄公都是极端暴虐的统治者,但臣杀君,在孔子看来就是犯上作乱的表现。孔子曾经说:天下太平,周王朝就能按照周礼权威掌握全国政治军事的最高权力,现在天下大乱,诸侯大夫都可以不顾周礼的规定,不服从周天子的权威,擅自执掌大权,老百姓也议论纷纷,简直不成体统了。

孔子认为要制止上述各种邪说暴行的流行,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重新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而重要的就是要正名。就是说,应当与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有个学生问他,若要您治理国家,先做什么呢?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又有个 君问治理国家的原则,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说,每个名都有一定的含义,这种含义就是此名所指的一类事物的本质。因此,这些事物都应当与这种理想的本质相符。君的本质是理想的君必备的,即所谓君道。君,若按照君道而行,他才于实,于名,都是真正的君,这就是名实相符。不然的话,他就不是君,即使他可以要人们称他为君。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孔子提出正名思想,以求恢复周礼所制定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就君臣关系来说,对 君,就 应强调 君应该享受的权利,对于臣,就应当强调臣应该尽的义务。例如,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妻,本来违反周礼,孔子也明知这一点。但当别人问他时,他说鲁昭公知礼,故意替鲁昭公掩饰。季氏有些僭越行为,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流行的现象了,孔子却特别愤慨: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www.xing528.com)

孔子要求复兴周礼,但不是完全因袭周礼,他还对周礼进行了一定的发挥和补充,主要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方面。他认为,如果运用礼治德化和政令刑罚相辅而行,就可以预防犯上作乱的事情,引导他们不敢想和不会想犯上作乱的事,人心自然就归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