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泥石流勘察评价要点及其工程应用

泥石流勘察评价要点及其工程应用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③Ⅰ3类和Ⅱ3类泥石流沟谷可利用其堆积区作为工程场地,但应避开沟口;线路可在堆积扇通过,可分段设桥和采取排洪、导流措施,不宜改沟、并沟。

泥石流勘察评价要点及其工程应用

8.4.3 泥石流的勘察评价要点

泥石流勘察应在可行性研究或初步勘察阶段进行,应查明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泥石流的类型、规模、发育阶段、活动规模,并对工程场地做出适宜性评价,提出防治方案的建议。所以,泥石流勘察的要点包括以下内容。

(1)泥石流勘察应以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为主要勘察手段,一般情况下不进行勘探和测试。工程地质测绘范围应包括沟口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包括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测绘比例尺,对全流域宜采用1∶50 000;对中下游可采用1∶2 000~1∶10 000,并应调查下列内容:

①冰雪融化和暴雨强度、一次最大降雨量,平均及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动等情况。

②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情况,坡度、弯曲、粗糙程度,并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圈绘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

③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程度;查明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作用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储量。

④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湾等特征;查明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

⑤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查明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粒径和最大粒径;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

⑥泥石流沟谷的历史,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数、规模、形成过程、暴发前的降雨情况和暴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

⑦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和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情况。

⑧当地防治泥石流的经验。

(2)当需要对泥石流采取防治措施时,应进行勘探测试,进一步查明泥石流堆积物的性质、结构、厚度、固体物质含量、最大粒径、流速、流量、冲出量和淤积量等。具体实施应按照以下几点:

①需要查明泥石流堆积物的组成与厚度时,可采用钻探、坑探方法,条件适合时也可采用物探。查明泥石流堆积物厚度的钻孔应钻入基岩的深度,并宜超过沟内最大块石直径3~5m。

②泥石流试验的取样工作应在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之后进行,并应选取流域内的代表性泥石流堆积物土样。(www.xing528.com)

③泥石流流体密度ρc、固体颗粒密度ρs、颗粒分析试验,应在现场进行;泥石流的颗粒分析侧重做粉砂和黏土粒组含量百分数、小于1mm的颗粒含量百分数、平均粒径d50的分析;黏性泥石流要做湿陷性试验及可溶盐含量测试;稀性泥石流还要采取固体物质补给区试样进行颗粒分析试验。

④对严重危害铁路、公路等线路工程的大规模泥石流应建立观测试验站,以获取泥石流各项特征值的定量指标。

(3)对泥石流进行工程分类。

(4)对泥石流地区的工程建设适宜性做出评价。

泥石流地区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一方面应考虑到泥石流的危害性,确保工程安全,不能轻率地将工程建设在有泥石流影响的地段;另一方面也不能认为凡属泥石流沟谷均不能兴建工程,而应根据泥石流的规模、危害程度等按泥石流工程分类区别对待。

①Ⅰ1类和Ⅱ1类泥石流沟谷,泥石流危害大,防治工作困难且不经济,不应作为工程场地;各类线路宜避开。

②Ⅰ2类和Ⅱ2类泥石流沟谷不宜作为工程场地,当必须利用时应采取治理措施;线路应避免直穿堆积扇,可在沟口设桥(墩)通过。

③Ⅰ3类和Ⅱ3类泥石流沟谷可利用其堆积区作为工程场地,但应避开沟口;线路可在堆积扇通过,可分段设桥和采取排洪、导流措施,不宜改沟、并沟。

④当上游大量弃渣或进行工程建设,改变了原有供排平衡条件时,应重新判定产生新的泥石流的可能性。

(5)对泥石流进行动态监测。

在泥石流的治理过程中,对泥石流的动态监测是采取和调整治理措施的依据。泥石流动态监测可采用下列方法:

①采用遥感技术进行泥石流规模、发育阶段、活动规律的中、长周期监测。

②采用地面多光谱陆摄法、地面立体摄影测量技术,进行泥石流基本参数变化的短周期动态监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