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4 红黏土的勘察评价要点
红黏土具有垂直方面状态变化大,水平方向厚度变化大,且裂隙、土洞发育,土层底部常有软弱土层,基岩面起伏也很大,所以其勘察评价要点如下:
(1)不同地貌单元的原生红黏土和次生红黏土的分布、厚度、物质组成、土性等特征及其差异,并调查当地建筑经验;
(2)下伏基岩、岩溶发育特征及其与红黏土土性、厚度变化的关系;
(3)地裂分布、发育特征及其成因,土体结构特征,土体中裂隙的密度、深度、延展方向及其发育规律;
(4)地表水体和地下水的分布、动态及其与红黏土状态垂向分带的关系;
(5)现有建筑物开裂原因分析,当地勘察、设计、施工经验等。(www.xing528.com)
2.红黏土地区勘探工作量的布置
红黏土地区勘探点的布置,应取较密的间距,查明红黏土厚度和状态的变化。初步勘察勘探点间距宜取30~50m;详细勘察勘探点间距,对均匀地基宜取12~24m,对不均匀地基宜取6~12m。厚度和状态变化大的地段,勘探点间距还需加密。各阶段勘探孔的深度可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中对各类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要求布置。对不均匀地基,勘探孔深度应达到基岩。
3.红黏土岩土工程评价的主要内容
(1)查明红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对于裂隙发育的红黏土应进行三轴压缩试验及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确定其抗剪强度参数。当需评价边坡稳定性时,应进行重复慢剪等试验确定其力学参数。
(2)确定红黏土地基承载力。主要通过室内土工试验测定的红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平均值查表9-15及通过载荷试验等原位测试成果确定。当基础浅埋、外侧地面倾斜、有临空面或承受较大水平荷载时,应考虑土体结构及裂隙对承载力的影响,以及开挖面长时间暴露、裂隙发展和复浸水对土质的影响。
4.提出红黏土地基处理的措施
红黏土地基处理基本同膨胀(岩)土相同,只是红黏土的收缩变形最为突出,故在具体处理时,应结合当地经验,采取具体有效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