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地形、地貌
查明地形、地貌特征及其与地层、构造、不良地质作用的关系,划分地貌单元。地形、地貌与岩性、地质构造、第四纪地质、新构造运动、水文地质以及各种不良地质作用的关系密切。地貌是岩性、构造、新构造运动和近期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结果。研究地貌可以判断岩性、地质构造及新构造运动的性质和规模,搞清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和结构,并据此了解各种不良地质作用的分布和发展演化历史、河流发育史等。相同的地貌单元不仅地形特征近似,且其表层地质结构、水文地质条件也往往相同,还常常发育着性质、规模相同的自然地质作用。因此在平原区、山麓地带、山间盆地以及有松散沉积物覆盖的丘陵区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时,应着重于地形地貌,并以地貌作为工程地质分区的基础。
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中,地形地貌研究的内容有:
(1)地貌形态特征、分布和成因;
(2)划分地貌单元;
(3)地貌单元形成与岩性、地质构造及不良地质作用等的关系;(www.xing528.com)
(4)各种地貌形态和地貌单元的发展演化历史。
在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中,还应侧重于微地貌与工程建筑物布置以及岩土工程设计、施工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在山前地段和山间盆地边缘广泛发育洪积扇地貌。大型洪积扇面积可达几十甚至上百平方千米,由于洪积物在搬运过程中的分选作用,洪积土颗粒呈现随离山由近到远,颗粒由粗到细的现象,因此,把洪积扇由靠近山前到远离山前分为上、中、下3个区段。每一区段的地质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因此建筑适宜性和可能产生的岩土工程问题也各异。洪积扇的上部以砾石、卵石和漂石为主,强度高而压缩性小,是房屋建筑和构筑物的良好天然地基,但由于渗透性强,若建水工建筑物则可能会产生严重渗漏;中部以砂土为主,夹有粉土和黏性土的透镜体,易产生渗透性变形问题;中部与下部过渡地段由于岩性变细,地下水埋藏浅,往往有溢出泉和沼泽分布,承载力低而压缩性大,不宜作为一般房屋建筑物地基;下部主要分布黏性土和粉土,且有河流相的砂土透镜体,地形平缓,地下水埋藏较浅,若土体形成时代较早,也可作为房屋建筑较理想的天然地基。
平原地区的冲积地貌,应区分出河床、河漫滩、牛轭湖和阶地等各种地貌形态。不同地貌形态的冲积物分布和工程性质不同,其建筑适宜性也各异。河床相沉积物主要为砂砾土,将其作为房屋地基是良好的,但作为水工建筑物地基时将会产生渗漏和渗透变形问题。河漫滩相一般为黏性土,有时有粉土和粉、细砂夹层,土层厚度较大,也较稳定,一般适宜做各种建筑物的地基,但需注意粉土和粉、细砂层的渗透变形问题。牛轭湖相是由含有大量有机质的黏性土和粉、细砂组成的,并常有泥炭层分布,土层的工程性质较差,也较复杂。对阶地的研究,应划分出阶地的级数,查明各级阶地的高程、相对高差、形态特征以及土层的物质组成、厚度和性状等,并进一步研究其建筑适宜性和可能产生的岩土工程问题。例如,成都市区主要位于岷江支流府河的阶地上,一级阶地表层粉土厚0.7~0.4m,其下为Q4早期的砂砾石层,厚28~100m,地下水埋深1~3m,;二级阶地表层黏土厚5~9m,下为砂砾石层,地下水埋深5~8m;三级阶地地面起伏较大,上部为厚达10余米的成都黏土和网纹状红黏土,下部为粉质黏土充填的砾石层。成都黏土属膨胀性土,一般在其上修建的低层建筑的基础和墙体易开裂,渠道和道路路堑边坡往往容易产生滑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