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按地质成因分类
可以分为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淤积土、冰积土和风积土。
1.残积土(Qel)
残积土是岩石经风化破碎后残留在原地的一种碎屑沉积物。它的分布主要受地形控制。由于山区原始地形变化较大,且岩石风化程度不一,往往在很小范围内,残积土层厚度变化就很大。在宽广的分水岭上,由雨水产生的地表径流速度很小,风化产物易于保留,残积土层较厚;在平缓的山坡上也常有残积土覆盖,但较薄。
残积土颗粒未经磨圆或分选,没有层理构造,均质性差,因而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很不一致,同时多为棱角状的粗颗粒土,其孔隙度较大,作为建筑物地基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
2.坡积土(Qdl)
坡积土是在重力作用下,高处的风化物被雨水或雪水搬运到较平缓的山坡地带而形成的山坡堆积物。它一般分布在坡腰或坡脚下,其上部与残积土相接。
坡积土随斜坡自上而下呈现由粗而细的分选现象。其矿物成分与下卧基岩没有直接关系,这是它与残积土明显的区别。
由于坡积土形成于山坡,故常发生沿下卧基岩倾斜面滑动的现象。另外,坡积土由于组成物质粗细颗粒混杂,土质不均匀,厚度变化大(上部有时不足1m,下部可达几十米)。新近沉积的坡积土,土质疏松,压缩性较高。
3.洪积土(Qpl)
山洪流出沟谷口后,由于流速骤减,被搬运的粗碎屑物质(如块石、砾石、粗砂等)首先大量堆积下来,离山渐远,洪积物颗粒随之变细,其分布范围也逐渐扩大。其地貌特征,靠山近处窄而陡,离山较远处宽而缓,形成锥体,故称为洪积扇。
洪积物的颗粒虽因搬运过程中的分选作用而呈现随离山远近而变化的现象,但由于搬运距离短,颗粒的磨圆度仍不佳。此外,山洪是周期性产生的,每次的规模大小不尽相同,堆积下来的物质也不一样。因此,洪积土常呈现不规则的交错层理构造,如具有夹层、尖灭或透镜体等产状。靠近山地的洪积土颗粒较粗,地下水位埋藏较深,土的承载力一般较高,常为良好的天然地基;离山较远地段颗粒较细,土质均匀、密实,厚度较大,通常也是良好的天然地基。但在上述两部分的过渡地带,常常由于地下水溢出地表而造成宽广的沼泽地带,因此此地段土质软弱而承载力较低。
4.冲积土(Qal)
冲积土是由河流流水作用在平原河谷或山区河谷中形成的沉积物。其特点是呈现明显的层理构造。由于搬运作用显著,碎屑物质是由带棱角的颗粒(块石、碎石及角砾)经滚磨、碰撞逐渐形成的亚圆形或圆形颗粒(漂石、卵石、圆砾)。其搬运距离越长,则沉积物质越细。所以,冲积土具明显的分选性,层理清晰,常为砂与黏性土的交错层理,亦存在砾石层,故常为理想的天然地基。(www.xing528.com)
5.淤积土(Qm+1)
淤积土是在静水或缓慢水流环境下所形成的沉积物。包括海相沉积土和湖泊沉积土两大类。
海相沉积土与海洋分区相对应而分为以下3类。
(1)滨海沉积土:主要由卵石、圆砾和砂等粗碎屑物质组成(可能有黏性土夹层),具水平或倾斜层理,砂层中常有波流作用留下的痕迹。作为地基,其强度尚高,但透水性较大。
(2)浅海沉积土:主要由细粒砂土、黏性土、淤泥和生物化学沉积物(硅质和石灰质等)组成。具有层理构造,压缩性高且不均匀,强度低。
(3)陡坡和深海沉积土:主要是有机质软泥,高压缩性,成分均一。
湖泊沉积土可分为湖边沉积土和湖心沉积土。如果湖泊逐渐淤塞,则可演变成沼泽,形成沼泽沉积物。
湖边沉积土主要由湖浪冲蚀湖岸、破坏岸壁形成碎屑物质。近岸带以粗粒的卵石、圆砾和砂土为主,远岸带则以细粒的砂土和黏性土为主。湖边沉积土具明显的斜层理构造。湖心沉积土主要以细颗粒物质为主。作为地基时,近岸带有较高的承载力,远岸带则差些。
沼泽沉积土主要是由含有半腐烂的植物残余体——泥炭组成。该土层含水量高,透水性低,含大量有机质,压缩性很高,承载能力很差,不能作为建筑物地基。
6.冰积土(Qgl)
冰积土是由冰川和冰水作用所形成的沉积物。一般可分为冰碛、冰湖及冰水沉积3种类型。冰碛物主要堆积在冰川的近底部分,颗粒常以砾石为主,夹有砂和黏土,由于受上覆冰层的巨大压力所压实,具有较高的强度,是良好的建筑物地基。冰湖和冰水沉积物,分别是冰湖或融化后的冰川水所形成的堆积物。冰湖沉积的带状黏土,具有明显的层理,但有时含有少量漂石,形成不均匀地基土。
7.风积土(Qeol)
风积土是由风力搬运形成的沉积物。主要包括松散的砂和砂丘,典型的黄土也是风积物的一种。这种土的特征是没有层理,同一地点沉积的物质颗粒大小十分接近。是良好的天然地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