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真主赋予奋斗者的力量

真主赋予奋斗者的力量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真主加赐奋斗的人在阿拉伯世界,只要是真正的穆斯林,不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阿訇还是百姓,不会有日上三竿才起床的。总而言之,阿拉伯人的奋斗人生的思想,是与他们对人在宇宙中地位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原罪”成为人类万世都难以挺起腰杆的重负,进而使赎罪成为现实人类一切活动的永恒主题,成为人类个体人生的奋斗目的。

真主赋予奋斗者的力量

真主加赐奋斗的人

阿拉伯世界,只要是真正的穆斯林,不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阿訇还是百姓,不会有日上三竿才起床的。每天早起进行晨拜,是他们必做的功课。只要听到清真寺里的“班达”声,天虽未大亮,人们也会很快起床,很快盥洗,很快去做礼拜。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在穆斯林中,很少有懒惰者,一般人均有业守。只要是他们聚居的地方,凡在交通要道旁的商号、旅店、饭店,大半都由他们主持经营。一位哲人说:“与众不同的行动后面总藏着与众不同的思想。”是什么思想支撑着阿拉伯人的处世方式呢?

也许从民间故事中,我们能寻觅到一个民族的思路特色。在《一千零一夜》中,有个著名的故事,名为《辛伯达航海旅行》,故事起因于脚夫辛伯达巧遇富商辛伯达后,对富商辛伯达与自己天壤之别的命运差别所引起的感慨。当时,他触景生情,举手仰望天空,喃喃叹道:“我主!你是创造宇宙的、给人衣食的主宰,你愿意给谁,便毫不计较地给谁丰富的衣食。你愿意谁卑贱,便让他卑贱。你掌握着人们的命运,使他们中有的奔波、贫困,有的舒适、清闲,有的享乐,有的幸运,有的像我一样,终日劳碌、卑贱。”继而他凄然吟道:

谁都是父精母血,

我和他都是一体,

本质上并无差别;

可是彼此间却隔着一条鸿沟,

有如酒、醋之别。

我倒不是胡言乱语,

只因你是法官,

希望你公公道道地判决。

脚夫辛伯达的感叹恰被富商辛伯达听见。于是,富商辛伯达请脚夫辛伯达到他家中,向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航海奋斗,先后共7次,历时27年,在旅途中每次遭遇到的颠危,都很惊心动魄,经过九死一生,最后终于平安回来,得以享受平和的田园生活,以终余年。脚夫听后,深为感动,不无歉意地说:“我误解了你,请你原谅。”此后,两人成为至交。显然,在不知底细前,脚夫把航海家今日的富贵荣华,看作是唾手可得的命运安排,而竟不知其中经历了7次大劫大难。如果不是航海家每次都智勇双全地奋力与险恶境遇搏斗,不用说7次,就是一次都难以使人劫后余生。同名辛伯达的两种境遇,暗寓着同为人类可能有的两种不同的命运。就如诗中所指,你我本是一体,命运却如酒醋。如果人能像航海家辛伯达那样,在人生旅途中不懈奋斗,那么终会成为幸福者。辛伯达7次出海所遇的风险,从天灾人祸、个人失误直至妖魔作祟,实际已包括了人生的各种灾难。每一次绝处逢生,都依仗着他临危不惧地奋力拼斗。显然,褒扬奋斗人生,是故事的寓意所在。(www.xing528.com)

如果说民间故事表达的是阿拉伯人心目中奋斗者文学形象,那么在阿拉伯哲学中,褒扬奋斗人生的气息也在思辨的灵光中涌动。诸如以下思想的片断:

在所有折磨灵魂并引起它过度忧虑的种种事情中,被特别谴责的道德疾病是畏惧,尤其是怕死。

真正具有美德的人的特征是:(1)他必须具有所有的美德,没有任何恶习。(2)他必须渴望最高的地位,并认为那地位不过是他走向道德完美的旅程中的一个阶段。(3)他必须努力学习科学,然后继续学习伦理学和政治学。(4)他必须寻求博学者和虔诚宗教者的陪伴,避免与浪荡子和爱寻衅闹事者为伍。(5)他必须制定“节制的原则”,凭它调节自己日常生活方面的饮食和享受……

人应依靠启发的道路构成进步的阶段:(1)见习的阶层,它对那些已经达到15岁并显示出理解的敏锐和心的纯洁的人开放。(2)领导的阶层,它为那些30岁的已经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学会了仁慈、机灵和实践的精明的人开放。(3)地方行政官或国王的阶层,这属于那些40岁的、应该要求他人顺从并由真主的法律所援助的人。(4)预言的或“天使的”阶层,这是所有的兄弟们应该在50岁时所追求的,并由“真理的形象化的感性认识”和追溯到“天的王国”及与真主邻近的特权相随的。[1]

第一个片断使懦弱与畏惧被归入人生病态;第二个片断的每一个特征都与进取相关;第三个片断为人生进步描绘出了理想化阶段,……这些片断来自阿拉伯哲学中极不相同的流派,但民族文化的底蕴又使他们异中有同。

总而言之,阿拉伯人的奋斗人生的思想,是与他们对人在宇宙中地位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在被称为阿拉伯文化的精神渊源、全体阿拉伯穆斯林人生指南的《古兰经》中,就有许多论述。其中写道:真主在创造人的时候,“他创造众生,然后再造他们,再造对于他是更容易的。天地间最高的典型,只属于他”(30∶27)。这个只属于真主的最高典型从上下文看,就是指人。把人视为天地间的最高典型,就再也明确不过地说明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古兰经》接着说:“他精制他所创造的万物,他最初用泥土创造人,然后用溅水的精华创造他的子孙。然后使他健全,并将他的精神吹在他的身体中”(32∶7-9)。“我确已把人造成具有最美的形态”(95∶4)。这就进一步指明人是天地间的精华,人的精神是最高主宰真主精神的体现。人是真主创造在大地上的最美的形态。这是对人多么热烈的赞美!不仅如此,《古兰经》还说:“他使你们成为大地上的代治者”,“真主确实是与信士们在一起的”,由此,规定了人的使命。其间透露出来的人神合一的思想,人是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的思想,极大地提高了人的价值和人的地位,这在世界性的宗教经典中是罕见的。在基督教那里,人因偷吃了伊甸园的禁果而背上了“原罪”的十字架。“原罪”成为人类万世都难以挺起腰杆的重负,进而使赎罪成为现实人类一切活动的永恒主题,成为人类个体人生的奋斗目的。人需用自身在现世的奋斗业绩实现自我救赎。虽然这种救赎性的奋斗也曾产生过巨大的精神推力,使虔诚的基督教徒们为了来世能进入天国而一生辛勤劳作,过着宗教禁欲的生活。但这种自我救赎性的奋斗因人在原罪面前从而也是在上帝面前的深深的负疚感而带有对人性的贬抑色彩。在这种罪感中,人性与神性是完全分离乃至对立的,人为了获得神的宽恕而必须永远地贬抑与谦卑自身。这是一种带着凝重色彩与压抑情调的人生。宗教禁欲生活是这种救赎性奋斗的逻辑必然。在阿拉伯人那里,情况正好不同,虽然真主与人的关系是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关系,供给者与接受者的关系,人是真主的奴仆,但人是遵循着真主的旨意治理人生,人是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人的“奋斗”是“代治者”的奋斗。在此,人性与神性不是分离而是合一的,人的精神就是真主精神的体现。因人的精神是真主在创造人的时候就给予人的。这里没有“原罪”的重负,而洋溢着人的自信与自豪。人因自己是“天地间的最高典型”和“具有最美的形态”而对人性充满了肯定。这是一种带有鲜亮色彩的与高昂情调的人生。没有修道院,没有终身禁欲不婚的修女、修士以及和尚、尼姑类人物,正是与这种“代治者”的奋斗正相吻合。由此也可以使人领悟到,《古兰经》之所以能成为鼓励阿拉伯人以及所有穆斯林积极进取、勤奋乐观的圣书,决不是偶然的。

阿拉伯人奋斗人生的思想,又是与苦行主义区别开来的。阿拉伯人在鼓励人们人生奋斗的时候,十分重视人的现实物质利益和当时当世人们的现实生活。《古兰经》中说:“众人啊!你们可以吃大地上所有合法而且佳美的食物。”(2∶188)又说:“当礼拜完毕的时候,你们当散步在地方上,寻求真主的恩惠。”这就告诉人们,只要合乎信仰,不违背安拉的旨意,人们享受现实人生是安拉的恩惠。

即使对于一些被认为是违背了信仰的物质嗜好,《古兰经》也不是将之贬为罪恶,而是采用了极为合乎人情、合乎心理、合乎实际的做法。比如对于饮酒和赌博,《古兰经》一面说它们“都包含着大罪”,但又肯定其“对于世人都有许多利益”,只不过“其罪过比利益还大”。并且还把做不做此类行为的主动权交给人们自己,经中提出了“每人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52∶21)的思想,让人们自己做主,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就与那种悲观的苦行主义与禁欲主义区别开来了。一些专门研究伊斯兰教经典的专家曾有如下一说,他们写道:“以为宇宙之大,物类之繁,都不外是为人而生,待人而用。倘人类无欲,举世皆淡恬无聊,悲观厌世至上,自然界的潜力,将无法显示其效用,人类天赋的智慧,亦被困于无用之地。非但违反了人性,而且有负于造物的圣意。故欲者乃真主予人类最恩惠的赏赐,也就是人类幸福的源泉。倘吾人无欲,万物于我何用?”[2]现代人的视野中,这是一种多么强烈的“人道”因素,又是一种多么积极的入世态度。在此,人欲有了它存在的正当性乃至神圣性。“欲者乃真主予人类最恩惠的赏赐”——这与禁欲主义和苦行主义是完全相对的。它指明人欲是真主恩惠的,允许的,也是真主提倡的。在此,人欲不再是罪,而是人类幸福之源,奋斗精神之源。人若无欲,这才成为悲剧,因为它将使“举世皆淡恬无聊,”“万物于我无用”。人类现代的智慧,也将被遏制、废弃。诚然,《古兰经》也教导人们要抑制和控制各种欲望,约束多种情欲,并用“修行”与“戒斋”的方法,使人们实践此点。但它的整体内容,并不是否定人的现实生活,否定人的自然欲望,而是要求人们“应当学会如何在尘世间的生活中求得真主喜悦,把人生慢慢引向真理之途。对于人生的“不完美”,《古兰经》并不像基督教那样,视作是人前定的罪孽,而指出人今生的不完美是自己造成的,人要改善人生,拯救人类自己,就应该到今世的人生中去工作,以补益人群,完善自己,从而为自己将来能进入天国创造条件。所以,阿拉伯人奋斗人生的思想充满着通达、乐观的精神气息,合乎人性,顺乎人情,与贬抑、悲观的禁欲主义与苦行主义恰成鲜明的对照。在佛教和基督教那里,认为人生的一切苦难都是伴随着生命现象的产生而出现的,有生命便有了一系列的烦恼与痛苦。所以,否定今世的人生生活就成为题中之义。此点佛教表现得更为明显。佛教认为人间世界毫无生趣,布满了苦楚,走进去就是走进了摆脱不了的苦海,认为人生没有价值,主张完全离开人生去追求来世,要求人们离开现实生活去“修炼”成佛,追求那个断灭生死的涅■境界。这种富于禁欲和苦行色彩的修炼,是一种担着沉重心理负担的自我折磨,为一般正常人所难以承受。

《古兰经》为阿拉伯人奋斗人生的思想,奠定了一个高扬人性的基调,使之较其他宗教更合乎人的性灵世界,更易为普通人所接受,所实践。这就自然使阿拉伯人奋斗人生思想具有第三个特色,即奋斗于人生的具体事物之中。在《古兰经》中,奋斗于具体事物中的人具有很高的地位。其中有一节说道:“没有残疾而安坐家中的信士与凭自己的财产和生命为主道而奋斗的信士,彼此是不相等的。凭自己的财产和生命奋斗的人,真主使他们超过安坐家中的人一级。真主允许这两等人要受最优厚的报酬。除安坐者所受的报酬外,真主加赐奋斗的人一种重大的报酬——从真主发出的许多品级、赦宥和慈恩”(4∶95-96)。奋斗的人得到真主加重的恩赏,这一点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古兰经》从宗教角度出发,维护真主的至尊地位,要求人们静心礼拜,专心修行,但它又把真主的最高奖赏给予奋斗尘世的人。这就可以看出《古兰经》最终重视的还是人们的实际行动。号召人们立足于尘世奋斗,在今世奋斗,是《古兰经》倡导的奋斗精神的一个特色。这是一种与人们世俗生活和世俗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奋斗精神。它不仅不禁止信徒享受今世生活的幸福,而且还鼓励人们追求合理的物质生活享受。比如,对于一些由于不堪忍受当地异教徒的压迫,而向另一个可以生活的地方迁徙的阿拉伯穆斯林,《古兰经》不但不指责他们“打退堂鼓”、“不坚守阵地”,而且予以鼓励,认为向另一个可以生活的地方迁移,也是为主道而奋斗的例子。它明白告诉人们:“在被压迫之后,为真主而迁居者,我在今世誓必使他们获得一个优美的住处,后世的报酬是更大的。”(16∶41)此外,它还进一步向人们指出,奋斗是有利于人自身的,是在为人自身的利益而奋斗。“凡奋斗者,都只为自己奋斗,真主确是无求于全世界的。”(29∶6)《古兰经》中所蕴含的这种重人们今世奋斗又允许人们享受今世生活的内容,千百年来在阿拉伯社会的实际生活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与基督教和佛教的此类教义比较起来,《古兰经》的教诲更现实,更贴近人们的世俗生活,从而也更易为平民百姓所接受。佛教的出世性质使它要求成年累月以吃素等禁欲与苦行的方式来修行,基督教新教是入世的,但它需要以世俗生活的全部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而在阿拉伯人的信仰中,真主加赐奋斗的人,所被看重的是实际奋斗的人,是奋斗的实际行动,并直接与今世的世俗幸福联系在一起。“谁为主道而迁移,谁在大地上发现许多出路,和丰富的财源……真主必报酬谁。”(4∶100)

航海家辛伯达的奋斗经历,无论是他与妖魔的智斗与获胜,还是他7次出海经商本身,以及他在今世就享受到的富裕生活,都是阿拉伯人这种奋斗人生精神的完美写照。这是一种完全渗透于人们世俗生活的一切行为之中,与人们世俗生活打成一片的精神,难怪乎它能如此有力地改变原来贝都英人鲁蛮的游牧生活习惯,形成现今阿拉伯人耐劳的工作精神与勤勉的日常生活习惯。由此也可以使人领悟到《古兰经》之所以能成为鼓励阿拉伯人积极进取、勤奋乐观的圣书决非偶然。这种基于人的自信与自豪、合乎人性人情、立于世俗生活实际行动的奋斗人生思想,由于它的独特的灵活性与务实性,不但教化了阿拉伯民族自身,而且也吸引了穆斯林以外的人们的兴趣。个中缘由,很难说与其生存智慧的魅力没有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