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神神就在
古埃及人不辞辛苦地造了大量神庙,用以供奉各种神癨。神庙中设有许多神龛,分别代表不同的神癨。但是,古埃及从未把神庙看成是神的永久居所,神龛也并不是真正的神。在古埃及人的心目中,神决非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物,不会懒惰地端坐在华丽的神庙之中静等人们奉献各种各样的好东西。神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的一种存在,可以是一个太阳,也可以是一个月亮,可以是一只动物,也可以是一株植物。神癨众多,多方位分散,具体而不抽象,各司其职。神癨的无处不在虽然能够方便地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好处,但却给人神之间具体的交流带来麻烦。当为举行某庆典而需要神存在,或为某件具体的事情而需要请教某位神癨时,如果神癨不能很快来到,或者人们无处寻觅,那也是一件头疼的事。为弥补这一缺憾,他们建造了神庙。当人们因需要而呼唤神时,神就存在于神庙之中。因此,神庙不是别的,正是神临时集会之所。在这里,人与来到的神进行交流,事毕又各奔东西。建有各种供奉不同神的神庙,正是便于不同的神容易识别地来到自己的所在。神的这种活动特性及人呼唤神到来的习俗具体表现在古埃及神庙中的神龛及抬神龛游行的仪式中。
古埃及神庙中供奉的神平时并不露身于厅堂之中而随时供人祭拜,而是密封在神龛中,并专门辟有盛放神龛的房间。没有仪式和活动时,这些神龛便默默无闻地呆在那里,也许是因为此时神不在此的缘故吧!举行仪式时,才由神庙祭司把神龛库门打开,在仔细地洒扫之后,把神龛由库房中移出,拭去灰尘。需要哪位神癨便把哪位移出,如果仪式需要几个,便把几个同时移出。古埃及人从库房中移出神龛后,并不立即放置在奉献台上供人敬奉,而是先要进行抬神龛游行的活动。他们把神龛放置在平底船上,或者置于法老出行时才坐的舆辇上,祭司们分别抬着它们,绕神庙厅堂游行,国王及其他奉献的人随着神龛缓缓而行。绕行几圈后,才停下来,把神龛放置在高架上,让神乘坐船或舆辇的习俗除了对神的尊重外,还说明着,神并不是存在于神庙中的,他们远道而来,有的走陆路,有的走水路,听从人的召唤从四面八方聚集于此。抬着他们绕行几周实际上说明他们的长途跋涉以及风尘仆仆。因此,为迎接他们,祭司或奉献者都要依次向神龛洒下祭奠的酒,给他们供奉一些食物,并给神龛涂油。这些举动并非是古埃及人对神才有的习俗,对远方来的客人也如此招待。涂油是为了使他拭去跋涉的风尘,献酒与食物是为了使他解除旅途的疲劳,因而,古埃及人是把神当作远方客人来招待的。招待完毕后,祭司才把神龛的门打开,露出其中端坐的神,这时,神才真正地存在于神庙当中,神龛中的神像真的有了神的生命。国王及奉献者便向神敬香,口诵赞美诗,向神奉献“玛特”(M at),叙述自己如何遵从神的意旨,在地上保持了和谐的秩序及地上生活的安泰,使神对此满意,然后再提出面临的事情以及接受神的教诲和赐福。神把手放在国王身上,给他戴上下埃及双重王冠,许诺他的统治会长久而繁荣,他有力量制服外敌而获得安定。有时,国王需要与神单独交流,于是便亲自进入神龛之中,就某些秘密的事情与神进行交谈,从而获得满意的结果。所有的事情完成以后,祭司便把神像由神龛中取出,把神穿的衣服及戴的装饰取下来,进行一次大清洗以后,再把衣服给神穿上,然后把神像重新置入神龛中。用香熏过以后,祭司关闭神龛门并重新密封好,把它重新放到盛放神龛的房间中。神庙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神与人则又各奔东西,去从事自己的任务。(www.xing528.com)
尽管古埃及神庙并非“倒地便拜”的场所,但神却可召之即来。这充分反映出人对神的自主意识。古埃及给神赋予种种特权,但也同时给神各自安排了具体的任务,使他们并不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当需要他们时,又由人把他们召唤到集合地点——神庙,进行相互的交流。人创造神的观念和意识在古埃及再明显不过了。
与此相比,其他许多民族在神面前的自主性却要逊色得多,他们不是把神当作临时召集进行请教的“顾问”,而是把神奉为“太上皇”。神时时刻刻端坐于华丽庙宇的宝座之上,随时接受人的朝拜和供奉。而神便足不出户地发号施令,似乎坐于家中便知天下事。这样造成的结果,神成了武断的暴君,而创造神的人也便成了神的奴仆。这不但使人丧失了自主性,亦使神失却了存在的意义。这种对神的观念远不如古埃及人的观念“科学”。古埃及的神并不端坐于宝座之上而无所用心,而是介入日常生活中去,那样,神便可更多地知道生产和生活的状况,为俗人指点迷津时也便有所根据。同时,当神在神庙集中时,也便可就事论事,神人之间可以进行正常的交流和讨论,大可不必一方诚惶诚恐,而另一方奴颜卑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